教化一方殊清廉——探访程文德南迁信宜学宫遗址

南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02:13

清廉教化垂休光——探访茂名信宜学宫

茂名信宜市境内东、西江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镇隆镇八坊村。村内以信宜学宫为中心,古书院错落分布,现存13座。

提起信宜学宫,离不开八坊村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程文德。明代思想家李贽称程文德为“清正名臣”。《四库全书》收录他的著作并评价其“文德位通显要,然殊清廉、刚正”。

程文德是明代浙江永康人。嘉靖年间,程文德被贬为信宜典史。到任之初,他重修县学,建立丽泽书院,并恢复信宜学宫,亲自担任学宫主讲,依托学宫兴教化润廉德,一时在信宜乃至粤西地区名声大噪。

信宜学宫。杨建雄 摄

信宜学宫。杨建雄 摄

近日,南方+实地探访信宜学宫,结合历史遗迹和史料,邀请研究者一起,探索清正名臣程文德如何影响一方百姓数百载。

迁学宫,教化兴

秋雨洗礼的午后,信宜学宫更显古朴沧桑。走过有着“镇隆小学”字样的石牌坊门,可见学宫红墙碧瓦,部分墙面看起来有些破败颓圮。光影斑驳下,几经冲刷下裸露在宫墙表面的泥土混合着的青砖更显坚韧。紧邻着的两侧分别是镇隆小学和初中,不时传来书声琅琅。

信宜学宫石牌坊门。李阳诗 摄

信宜学宫石牌坊门。李阳诗 摄

据记载,信宜学宫最早建在位于信宜古城的城东,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永乐四年(1406年)灾后重建,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县李时敏迁于城东南,后经历代先后增修。

信宜学宫深邃幽静,尽显平和,工作日里仍有三两游客前来瞻仰夫子像。信宜市文广旅体局原二级主任科员杨强文介绍,学宫本是一片大型的建筑群,目前仅存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门和圣域坊等建筑保存完好。

“信宜学宫之前一段时间作为学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后就保护起来。”杨强文说,学宫后边的林木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存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基本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特别是近些年来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遗留下来的建筑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学宫正殿大成殿门外右侧,矗立三块石碑。杨强文介绍,碑文是后世感念程文德在此修学宫、兴教化而筑。

学宫正殿大成殿门外矗立的三块石碑。李阳诗 摄

学宫正殿大成殿门外矗立的三块石碑。李阳诗 摄

《明史》记载,因触怒嘉靖皇帝,程文德先被廷杖并关进诏狱,“坐同年生杨名劾汪鉉事,下诏狱,谪信宜典史。”原来,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十月,同榜探花、翰林院编修杨名上疏弹劾吏部尚书汪鋐和道士邵元节等皇帝亲近之人乱朝纲,行不法,祸君臣。由于嘉靖皇帝宠信汪鋐等人,杨名当即被下狱,严刑拷打。程文德因为事先看过该奏本,再加上他与杨名等人意气相投,因而受到牵连。

清光绪十七年《重修信宜县志》卷五《官绩传》记载:程文德,永康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榜眼。由编修谪信宜典史。甫下车,即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迁学宫,建书院。

在信宜到任三天,程文德就作《信宜祭城隍文》,并提议重修学宫,带头捐资。文中写道:“尚有五十两余资,全部捐助学宫,不留分文。”

“程文德到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学宫,当他看到当时的学宫已经非常破败,于是开始筹划重(迁)建信宜学宫。”杨强文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程文德将信宜学宫从原来的城东南迁建到县府的左侧,即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信宜学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月,学宫基本迁建落成。程文德进驻学宫,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担任学宫主讲,作示教自爱、辨志、务实、尚行、敦本、持谦六章,为当地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润廉德,涵民风

“程文德讲学中注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引导学生重‘良知’。”杨强文介绍,程文德还把两广总督陶谐、谯国夫人冼夫人、陆川知县宝英、高州知府石简、信宜千户王宗赐等人的感人事迹及崇高精神引进了课堂。

杨强文在介绍信宜学宫。杨建雄 摄

杨强文在介绍信宜学宫。杨建雄 摄

杨强文接着讲,令程文德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把当代、当地的先进人物与典型事例引进课堂的时候,竟然跳出了传统私塾“引经据典”的枯燥模式,把课堂搞活了,把书教活了。现实中那些活生生的人与事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激励,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一时之间程文德名声大噪,信宜县学也因程文德而成为名校。

周边学生纷纷前往信宜学宫求学。程文德却在所撰《信宜迁学记》对信宜诸生谆谆教诲:“将茂声实于当时,垂休光于后世,不徒科名已也。”

但据《重修信宜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信宜学宫共培养出进士10人,举人70人,贡生343人。这自然与程文德在信宜兴学重教密不可分。经历多年风霜后,信宜学宫遗址前的门楼虽然斑驳陈旧,却依旧屹立不倒,尊师重教的风气也晕染开来。

信宜学宫一角。李阳诗 摄

信宜学宫一角。李阳诗 摄

史料记载,嘉靖十四年(1535)九月二十日,程文德便受命离开信宜,准备前往江西安福任知县。当时县学的师生租船载酒,把程文德一直送到高州。

其实翻阅史籍发现,程文德在岭南的时间很短。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九日他到达梧州,第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至信宜,第三年,也就是嘉靖十四年(1535)九月二十四日,他就离开信宜去安福当知县了。虽然跨越三个年头,但满打满算还不到两年呢,为何如此受人推崇?

“其实程文德很受当地百姓爱戴。”杨强文讲,程文德在《复王麓泉同年书》(嘉靖十四年(1535)八月初)中书:“山谷中父老庞眉皓首,褒衣幅巾,皆携持来见……而城中老稚迎视,动若堵墙,飘云迁客,岂意如此,达官贵人闻之,或亦有羡于谪居乎?”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到程文德当时与信宜的百姓已经融为一体。

有记载,程文德来到信宜之后,经常腹泻不止。几位老者听闻消息亲自上山采山楂,去除里面籽粒晒成山楂干让程文德试服,竟然治愈了腹泻。程文德拿了点钱专程上门致谢,但几位老者却一文不收,对程文德说:“先生教化弟子令我们感动,先生患有腹疾令我们担心。先生身体康健是我们的福分,如若收钱就显得生分。”可见,程文德兴教化、润廉德的美名也不断传扬。

动态传承,涤荡人心

程文德在信宜的经历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远影响。“曾经,程文德在信宜主持修建学宫,育化当地敬廉崇德的淳朴民风;如今,信宜学宫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继续润物于无声。”信宜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赖时强说。

程文德为官二十七年,从县府小吏到朝廷大员,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程文德出任吏部左侍郎,主管官员的考察与升迁。为了杜绝说情打招呼,他挂出“此是公门莫谈私事,徇私枉法天理不容”的牌子,拒绝一切私人请托。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不愿意与贪官同流合污,程文德干脆上书辞职归家,招收学生专注讲学。《明史》记载:“(程文德)卒,贫不能殓。”

赖时强在介绍如何讲好程文德廉洁故事。杨建雄 摄

赖时强在介绍如何讲好程文德廉洁故事。杨建雄 摄

“程文德以民为本的从政之德、克己奉公的清廉之风,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对党员干部增强勤政廉政意识、保持清廉本色、发扬优良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赖时强说,信宜市纪委监委因地制宜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县志、请专家校对考证的方式,用充分的史料还原历史,着力讲好程文德廉洁“好故事”。

学宫作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重在保护为主,避免人为干预破坏。要想以此打造廉洁文化阵地,还需在讲好程文德廉洁故事上下功夫,信宜市纪委监委的做法是“动态传承”。

程文德的生平事迹改编成小粤剧走向舞台,为部分戏剧爱好者所熟知、传唱;越来越多学生、青年干部、党员群众走进信宜学宫,学廉史、唱廉曲、展廉风,成了育人新课堂。

近年来,信宜市纪委监委充分挖掘廉洁人物故事,从信宜当地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中发掘蕴含的廉洁元素,围绕六双花灯、飘色、怀乡竹编等拍摄廉洁微视频,通过廉洁文化进学宫、进校园等活动不断增强宣传程文德廉洁人物故事的影响力,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断从古代廉洁文化中汲取养分,涵养清明政风、树立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

六双花灯。资料图

六双花灯。资料图

此外,信宜市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勤廉”基因,拍摄制作《六双花灯》《一杯清茶》等系列公益广告,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坚持文化引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宣传各个领域人物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优秀品格,打造政务清明、干部清正、民风清朗的基层政治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廉政基石。

信宜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信宜市将继续以程文德故事为廉政典范,坚持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同时,继续打造活的传播形态,推动廉洁文化教育实现更加广泛有效的覆盖,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库全书》评价其“文德位通显要,然殊清廉、刚正。”漫步学宫,清风徐来,一如程文德正道直行、清正廉洁的风度,跨越历史长河依然涤荡人心。

【出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

【监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纪委

【统筹】黄学佳 殷剑锋 汤凯锋 胡良光

【文字/出镜】叶洁

【摄影/剪辑】杨建雄 李阳诗

【通讯员】 杨维

编辑 邹祥亮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