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北纬31度,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的“脆蜜”龙眼树上挂满了果。
“脆蜜”的“籍贯”在广东。它的“出生”,让龙眼的种植范围向北跨越了一大步,成熟期也往后移了一大步。不久后,大家可以在每年的中秋佳节尝到嫩脆香甜的“脆蜜”鲜果。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团队历经15年,攻克了不同属的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难题,育成了全球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龙眼,预计2025年可以少量投产和上市,有望改变我国龙眼主栽品种单一、鲜果供应期短的现状。
更让刘成明欣喜的是,“脆蜜”已经种植到他的老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这是当地第一片龙眼园。“来自高原的龙眼,应该会更美味。”刘成明满是期待。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右)带领团队育成了全球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龙眼。
网友对于荔枝、龙眼的娃儿取名“龙荔”的呼声很高,你更喜欢哪个名字? 1.脆蜜 2.龙荔lonely 3.对于吃货来说都可以 提交
“麻醉授粉”打破生殖隔离屏障
荔枝和龙眼,都是广东人熟悉且喜爱的水果。在植物分类学上,荔枝、龙眼分属于无患子科的龙眼属和荔枝属。
“脆蜜”是用早熟优质但果实偏小的石硖龙眼当“妈妈”,让与龙眼杂交亲和性最好的紫娘喜荔枝做“爸爸”,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团队育成了全球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龙眼。
植物进行品种间杂交并不少见,广为人知的杂交水稻便是其中一种。但属间杂交,则屈指可数,刘成明为何“脑洞大开”?
刘成明说,目前广东的龙眼主栽品种非常单一,仅石硖和储良两个品种的占比就超过了90%,产期高度集中,导致鲜果供应期特别短。于是,团队计划培育龙眼新品种。
最初,他们开展了龙眼与龙眼之间的杂交试验,选用跨省的、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杂交,希望通过远亲(地)杂交取长补短。但培育出来的龙眼新品种的杂种优势并不突出。
“不如跨度再大一些,开展属间杂交,有可能产生更强烈的杂种优势,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遗传变异。”刘成明萌生了用龙眼、荔枝杂交的想法。
在他看来,龙眼、荔枝两属在生物学习性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不少重要性状上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比如,荔枝不仅品种多,鲜果供应期也比较长,用荔枝的基因来改良龙眼,很可能大大优化龙眼的品种特性。
2007年,刘成明团队开始开展龙眼和荔枝的远缘杂交。他们选用石硖龙眼当“妈妈”,紫娘喜荔枝做“爸爸”,开展了人工有性杂交。
远缘杂交最大的难点在于属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其授粉受精过程中有很强的生殖隔离屏障。怎么办?
刘成明团队花了近3年时间研究出蒙导授粉的技术,通过麻醉龙眼的雌蕊柱头,趁其“放松警惕”,实现由荔枝花粉进行授粉受精的目的。
“这个技术最为关键。”刘成明说,他们给超过10万朵龙眼雌花进行了授粉,最终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三左右,也即300朵。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团队成员在麻醉龙眼雌蕊柱头,使其接受荔枝授粉。
“脆蜜”的“妹妹”实现了龙眼矮化育种
2007年,刘成明团队培养出第一批“石硖龙眼×紫娘喜荔枝”属间杂种小苗。但他们却没有高兴起来,因为杂种小苗的表型特征太像龙眼,似乎与父本荔枝关系不大,是不是意味着父本基因没有进入到杂种中?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也就是俗称的“亲子鉴定”技术,从178株杂交后代中鉴定出67株真杂交种,进而在2014年评选出品质和口感最佳而且成熟期晚的SZ52号优株,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终于在2022年通过品种评定,并命名为“脆蜜”,意即果肉又脆又甜。
历时15年育成一个新品种,刘成明却说,这已经算快的。“果树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新品种的培育都要超过20年。”
“果树新品种培育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可以说,每一个新品种都是百里挑一的产物。”刘成明说,育种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左)和团队成员傅嘉欣在观察“脆蜜”龙眼的叶片情况。
刘成明团队成员、华农园艺学院教师傅嘉欣对优株筛选的过程印象深刻。她说,在杂种群体陆续开花结果时,即每年七八月份的收获季,团队就要顶着烈日或者冒着风雨,对每棵果树的果实进行采摘、试吃和品质分析,记录其熟期、果重、风味、肉质、香气、可食率等情况。
一个收获季下来,每个人都“晒掉了一层皮”,或者淋成了“落汤鸡”,龙眼也吃了千粒以上。
“吃到不好吃的果实的时候,也必须一视同仁地吃下去,认真感受和记录品尝结果。”傅嘉欣说,这个过程虽苦尤乐,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发现一株优异的龙眼杂种时,马上和刘成明分享喜悦。
不久前,刘成明团队又收获了好消息——与“脆蜜”SZ52号同父同母的“妹妹”矮丰(SZ19号)出生了。
“矮丰”通过了广东省新品种评定的现场鉴定。该品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龙眼矮化育种的首次突破,其矮化属性可望降低龙眼种植、管理、采摘等方面的成本,有利于提高龙眼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脆蜜”也当“妈妈”了
由于属间杂种的“偏母遗传”现象,无论是从外观还是风味上,“脆蜜”都更接近于龙眼“妈妈”,本质上属于龙眼。
但与石硖龙眼“妈妈”相比,“脆蜜”的产量翻倍,抗寒性也远高于石硖,其果肉嫩脆,完全无渣,糖度高达20%-24%。
若仔细看,就会发现,“脆蜜”身上也有荔枝“爸爸”的模样,它的“外衣”似荔枝有明显的龟裂纹。
“脆蜜”。
刘成明介绍,目前“脆蜜”的“偏母遗传”现象较为明显。团队已经开展龙眼荔枝属间二代杂交,以减轻“偏母遗传”的程度,让更多的父本基因进入新品种,最终希望“二代脆蜜”走向“近半像龙眼、近半像荔枝”的育种目标。
今年暑假,刘成明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徐杰常驻从化民乐镇,那是团队开展二代杂交的常驻地。
从去年开始,二代杂种已挂果,徐杰持续记录花期和熟期,测定叶片、花和果实等性状。他介绍,二代杂交已卓有成效,一些优株果实的大小、外观、口感也越来越像荔枝了。通过DNA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其“偏母遗传”的程度已经明显减轻。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团队的研究生徐杰在采集花粉。
减轻“偏母遗传”,有什么好处?
刘成明说,这将让“脆蜜”龙眼更好融合荔枝的优点,提升品质。一是能克服龙眼果实偏小的缺点,培育出个头像荔枝一样大的龙眼品种;二是能让龙眼果皮变红,提升其“颜值”,并用于准确判断龙眼的成熟期;三是让种子更小,果肉更厚,大幅度提高可食率;四是有望像荔枝一样,实现龙眼的焦核甚至完全无核。
二代杂交里,刘成明团队让“脆蜜”做“妈妈”,无核荔等优质荔枝品种当“爸爸”开展杂交,以推进实现无核的育种目标,目前二代杂种已经进入了开花结果期,并收获了果实。这意味着,荔枝和龙眼不仅“生娃”了,还“有孙”了。
同时,他们还在走另外一条路子——染色体倍性育种。由傅嘉欣牵头,人工创制龙眼的三倍体新种质。“三倍体能实现高度不育,也就是完全没有种子,就像香蕉、无籽西瓜一样。”傅嘉欣介绍。
经过近8年的研究,刘成明团队已经获得了一批龙眼三倍体单株,其中部分单株已经收获了果实,而且实现了完全无核,并普遍表现出一朵花结2粒果的特性。
虽然无核目标已经实现,但还需要深入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才能最终进行生产应用。
把“脆蜜”种到家乡高原
“脆蜜”的抗寒性强,熟期也比石硖晚了15天以上,这样的特性使得它的种植范围有望实现“一路向北”。
如今,脆蜜已种植到粤北山区、四川泸州、重庆开州等地,这意味着龙眼的种植范围向北跨越了一大步,是从前的石硖远不能达到的。
“脆蜜”龙眼的叶片更多更厚,光合作用更强。
最近,“脆蜜”还种植到了刘成明的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云龙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直至2020年才实现整体脱贫。
生于长于云龙县,刘成明小时候并没有见过龙眼。1984年,他在四川省泸州市参加毕业实习,才第一次吃到荔枝,而龙眼则更晚。
如今,刘成明的研究成果种到了家乡,将打造家乡第一片龙眼园,这让他很是欣喜:“希望不仅能孕育出‘来自高原的龙眼’,还能带动父老乡亲增收。”
刘成明说,云龙县宝丰乡的海拔高、湿度低,几乎没有病害,气候、土壤很适合发展绿色农业,预计能产出高品质的“高原龙眼”。
“脆蜜”的晚熟特性使其收获期与石硖和储良等品种错开,形成错峰上市。未来人们有望在每年的中秋佳节品尝到脆蜜鲜果,这也将进一步打开龙眼在中国的市场。
事实上,龙眼在国内的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内龙眼种植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跟不上,导致其市场竞争力很弱,进口的泰国龙眼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希望未来我们中国培育的龙眼品种不仅能占据国内市场,还能远销海外。”刘成明说。
“脆蜜”。
一颗小小“脆蜜”的诞生,对育种界而言,有着巨大的意义。
刘成明说,人为成功进行果树属间杂交,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少见。龙眼和荔枝的属间杂交,把我国果树属间杂交技术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也可为其他种类果树属间杂交提供借鉴。
“看着一个个品种从无到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刘成明说,希望远缘杂交育种的“冷板凳”能越坐越热,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新品种甚至新物种。
当荔枝和龙眼的基因各占50%的时候,“N代脆蜜”是荔枝还是龙眼?抑或是什么新的物种?
刘成明还不知道答案,但他期待着。
南方+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费思迎
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