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肇庆高要凭什么?

南方+ 记者 王焌鑫 2023-09-15 06:00

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了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其中广东省3个单位入选,肇庆市高要区名列其中。

这是今年以来,继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高要捧回的第三块“国字号”招牌,标志着该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将领先一步,全区乡村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高要有哪些发展优势?三组关键词解析高要创建“密码”。

高要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陈彦成 摄

受访者供图

产粮大区

水稻种植面积49万亩以上

今年夏粮收割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团队研发的华浙优261水稻,在肇庆市高要区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里长得金黄灿灿、粒大饱满。团队专家看完现场的长势,评价这是华南地区首次试种成熟,可在该地区广泛推广。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新品种为何选在高要试种?

高要区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40个机械化插秧示范市(县)、15个农机机械化示范市(县)之一,粮食生产常年稳定在56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9万亩以上,年产量达21.75万吨,粮食产量实现连续4年正增长,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广东省前列。

肇庆市高要区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高要发布 供图肇庆市高要区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高要发布 供图

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体城市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高要粮食、水产、南药等6大产业规模位居广东省前列。

其中,罗氏虾养殖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4.5万吨,产值超30亿元,养殖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全国50%以上,是全国最大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肉桂年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高要巴戟天”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要肉桂、高要佛手”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金戊羊交易市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活羊交易市场,年交易量200多万头,年交易额超40亿元,交易量占全省70%以上。

根据高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到2025年,当地要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4.4万吨以上,涉农总产值超350亿元,和美乡村全覆盖。

受访者供图

国家级示范

建设罗氏沼虾和稻米“国字号”园区

在肇庆众多乡村产业中,高要罗氏沼虾产业是现代化程度与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度最高的典型产业之一。高要以罗氏沼虾与丝苗米水稻两大产业为重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国字号”园区,打造全国罗氏沼虾产业高地。

罗氏沼虾生性好斗,聪明的高要人将茜草、水稻等种在虾塘中,阻拦这些“大头虾”打架的去路,防止虾体受损。这样的虾塘在高要有十万亩。

罗氏沼虾。高要发布 供图罗氏沼虾。高要发布 供图

一只虾从塘头被打捞起,装车来到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水产交易中心,通过数字化交易发往全国各地市场与工厂,其中在高要本地的预制菜生产车间,罗氏沼虾被制成一盒盒微波炉加热5分钟即食的商品,再通过线上线下发往千家万户的餐桌。每逢节假日,还有不少旅客前往神符山脚下,体验罗氏沼虾农文旅项目。

2022年,高要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七大工程”“六大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内规划的重大项目相继投入建设与运营;通过“稻虾共生”“藕虾共作”盘活2万亩撂荒耕地,建设万亩丝苗米绿色示范区,实现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

接下来,高要还将聚焦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水产、南药、预制菜等5个产业集群,加速乡村产业全链开发,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

打造“百里侨乡·虾米桂香”示范带

侨乡文化是高要的特色乡村文化之一。近年来,高要充分发挥华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提炼高要侨乡文化基因,打造“百里侨乡·虾米桂香”乡村振兴示范带。

该条示范带的核心是高要回龙镇,我国别具特色的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约3.6万人,归侨侨眷约1万人,是“侨界文化交流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常有侨乡回到这里,义务为游客讲解当年的侨乡故事。冯楚渝 摄

走进回龙镇赤水塘社区,一间间老屋、一件件旧器物静静地见证发展与变迁。常有侨乡回到这里,义务为游客讲解当年的侨乡故事;也有回不来的侨乡,将祖屋使用权无偿捐给政府做乡村振兴参观点;还有年轻的侨乡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就业……侨乡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高要投入6亿元重点推动建成“百里侨乡·虾米桂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大环线;带动建设“活稻飘香·鳌龙飞翔”“预制美食·金龙飞渡”“名羊八方·翔龙飞腾”“香桂商城·红龙呈祥”等11条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连片示范区规划建设,助力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此外,高要还实施“万干万企帮万村工程”,成立乡贤牵头的和美乡村建设筹委会,80%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乡村12个;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实现全区9成以上农村人口同饮西江水,作为水利部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

同时,高要聚焦乡村治理提升,促进组织振兴。扎实推进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深化实施“头雁”工程,常态化开展镇村书记“打擂比武”活动,持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工作。聚焦人才队伍培育,促进人才振兴。开展“新农人101”人才培育行动,着力组建“新农人”“乡土专家、田秀才”“农业农村科技”3支农村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撰文】王焌鑫

【通讯员】陈叙星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