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强区

广州黄埔发布
+订阅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整体工程投入使用,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内首个国际创新药转化创新平台落户,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华南理工大学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签约落地……

近年来黄埔区纵深推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建设,配合广州重点产业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的创新能力为黄埔区中小企业的高速成长和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的智力动能。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 贾自豪/摄

一款雷达的出生

产研融合双向赋能 小雷达撬动企业大发展

8月22日,正在建设中的从埔高速黄埔段,沿线路灯灯杆上统一装上了毫米波雷达。

这款雷达的技术能实现智慧交通、车路协同路侧交通数据采集,也能在智能家居领域实现人体存在感知,姿势检测,目标跟踪等。车辆来回开几次,一台雷达设备就标定完成了。

这看起来简单,背后却意味着一大堆技术难题得到了突破!而对于此前在雷达领域毫无基础的广州市丰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海科技”)来说,从无到有研发一款毫米波雷达,非常艰难。

“2018年,我们就看好智能网联车发展的趋势。看好路测雷达的市场前景,但受限于自身的研发能力,迟迟不敢在这个领域进行投入。”丰海科技董事长胡亚平说,企业的发展契机源于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广研院”)进行的产学研合作。

△建设中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 刘丽慧/摄

2021年,西电广研院与丰海科技共同建立了智慧交通研究中心。作为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该研究中心围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在智慧高速、车路协同、全息感知、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等交叉领域进行科技研发与落地。

短短两年时间不到,胡亚平心心念念的毫米波雷达新产品就从无到有研发定型,并实现了量产。在这款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与西电广研院的合作还为企业带来了十几个发明专利。

其中,毫米波雷达动态标定技术是其中一个代表性成果——过去要进行毫米波雷达标定,不仅效率低,一天只能完成一公里的标定,而且需要封路进行。

“特别是在已经通车的公路上封道,也给正常交通带来影响。”亲身参与该项技术突破研发的丰海科技总工程师胡晓鹏回忆道:“西电广研院的陈睿教授团队和我们工程师开展雷达标定实践时,发现封路的成本太高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开发一种新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创新大道知识城段 李剑锋/摄

双方不断的对接、磨合、测试,毫米波雷达动态标定技术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研发出来。这项全国首创的新技术采用车载毫米波雷达,在车辆行驶中配合路侧毫米波标签完成标定,无需封堵路段,具有易于操作、标定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等优点。该系列产品迅速走向市场,在广东省从埔高速,茂湛高速,机场高速等项目得到了应用。

今年,丰海科技也获得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获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下来,我们和西电广研院的合作能够取得更多成绩,在智慧交通赛道上越走越远。”展望未来,丰海科技常务副总经理杨俊充满信心。

两个亮点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20家,占全市50%

“丰海科技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但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欠缺;高校有理论,但技术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谈及西电广研院与丰海科技在合作中各自扮演的角色,胡晓鹏用“相辅相成”来形容,“我们在工程实践中提供产业化思路,高校团队根据这些思路再作出理论上的创新,又能返回来指导企业的工程实践,这样对我们双方来说都很好。”

科研平台为企业注入创新动能,企业反馈以人才培养的实践热土,丰海科技与西电广研院的合作无疑是黄埔区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双赢模式的生动实践。在黄埔区经济发展的各领域,这种实践已经全面铺开。

近半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持续打造“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3+1”直属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华南理工大学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签约落地。

在机会、平台、环境、创新土壤等方面多管齐下,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向黄埔汇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今年上半年,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支点,国际人才自由港加快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落地,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正式运营,培养硕博研究生超4200人;新引进大学生1.6万人,“10万大学生进黄埔”三年计划累计完成过半;已汇集钟南山、张伯礼等院士118名,高层次人才1423人、A类外国高端人才1226人,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发放人才绿卡295张。

△黄埔区多管齐下,吸引汇集全球高水平人才。图为香雪国际人才公寓。李剑锋/摄

为用好这些科研力量,让智力资源更好为企业发展服务,进一步对接科研机构与企业需求,黄埔区实施“揭榜挂帅”创新举措,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征集原创思想和方案,支持其与区内企业联合攻关,解决区内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技术问题。

在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水平人才的持续赋能下,黄埔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区专利授权量1065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298件,均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上升至264.2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近4倍。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获奖62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2.2%。

同时,得到智力支持的企业加大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的案例多不胜数。数据最为直观地显示,今年以来,黄埔区新增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全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20家,占全市50%。高新技术企业达2573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1000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9家,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7月14日,广东省工信厅公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广州市126家企业中,黄埔区62家,占全市49.2%。截至目前,黄埔区已集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排名全市第一。现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共18家,占广州市的75%,排名全市第一。

早在2021年9月14日,黄埔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专精特新”专项政策,即“专精特新10条”,从落户投资、成长壮大、研发创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优化服务7个方面制定政策,在政策的服务性、创新性、指向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黄埔区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金融支持绿色通道。加大上市扶持力度,将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纳入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统筹“3个百亿”中小企业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组建1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创设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为区内种子型中小企业融资输血。与北交所合作共建全国股转系统北交所黄埔服务基地,为区内潜力股企业开辟挂牌上市辅导加速通道。

黄埔区打造特色载体,充分发挥国企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带动作用,京广协同创新中心、钧恒广场等专精特新产业园投入使用,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优越的孵化环境。产业园从企业角度出发,提供“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投资基金、资本运作”全链条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专精特新10条”明确,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列入各级相应部门出台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指导目录的,给予资金扶持。

黄埔区积极为区内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专门建立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联合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政策宣讲会,分梯次、分阶段培育,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申报专项辅导、企业需求对接等服务。

△专精特新产业园 李剑锋/摄

推出专项政策、开展金融服务、打造特色载体、支持技术创新、优化企业服务等工作措施,黄埔区实实在在的诸多举措鼓励了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也为未来黄埔区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个启示

面向未来塑造黄埔创新全球影响力

近年来,黄埔区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持续打造“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培育释放发展新动能,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胜势,科技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

面向未来,黄埔区致力于建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凸显、区域创新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强区,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启示一:要着力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一是高质量建设“2+3+N”战略科创平台集群,全力服务保障好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用足用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慧眼大设施实验室等重磅级平台,加快推进启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前期工作,积极筹建集成电路、中医院等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

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主动谋划一批对黄埔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创新平台项目,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服务机构等主体紧密联合的产业创新共同体,不断强化共性基础及核心技术供给,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三是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向高端跃升,努力在机器人、工作母机、超材料、基因工程、自动驾驶、半导体等领域核心技术和设备研发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全球知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广州实验室 李剑锋/摄

启示二:要加速推动科技创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

一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加快实施中科院STS黄埔专项,开展“揭榜挂帅”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平台,持续推动关键共性、前沿引领和颠覆性技术实现新突破。

三是落实市“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加快工信部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创新成果转化的公共共享平台。

四是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综改试验,打造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五是联合港澳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优化创新研发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自由开放共享、资金人才跨区域流动等,促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联动发展。

△广州知识城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 刘丽慧/摄

启示三:全面强化科教人才支撑,促进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深度衔接。

  一是落实人才强区发展战略,深化“智汇湾区 才聚黄埔”品牌建设,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深入实施全球引才“六个一”行动、“10万大学生进黄埔”计划,全力提升黄埔区人才软实力。  二是创新以人才为核心的招商新模式,强化主导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重大平台依托、产业生态支撑,以人才吸引技术、资本、产业集聚,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中高端人才。  三是在推动广州实验室、金发科技公司、粤芯半导体公司组建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杭州经验,以“授权松绑”为核心理念,结合重点产业人才职称评选特点,在更大范围内向条件成熟的用人主体下放人才职称评审权。  四是以生物医药产业为试点,探索适应“四新”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全区生物医药行业工种岗位建议名录。

  五是推动落实境外专业人才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实施方案,深化港澳职业资格认可,提升港澳人才、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便捷度,探索组建黄埔区建筑中级、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黄埔科技创新成效

今年上半年,全区专利授权量1065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298件,均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上升至264.2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近4倍。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获奖62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2.2%。

今年以来,新增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全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20家,占全市50%。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73家,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1000家。

截至目前,黄埔区已集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排名全市第一;现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共18家,占广州市的75%,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上半年,黄埔区培养硕博研究生超4200人,新引进大学生1.6万人,“10万大学生进黄埔”三年计划累计完成过半;

截至目前,已汇集钟南山、张伯礼等院士118名,高层次人才1423人、A类外国高端人才1226人,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发放人才绿卡295张。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