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过剩还是不足?村小撤并与否,有更好的选择吗?

南方周末
+订阅

每名学生每月保教费390元,一年收取9个月。政府按每名学生每月365元的标准,每年补助幼儿园12个月。当学生数量少于56人时,幼儿园无法维持运转。学生数量不少于115人,才能维持较好的运转水平。

原先撤并学校,是出于整合教育资源的考虑。撤并后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学生的上学距离更远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了。但如今保留了很多小规模学校,又有不同意见,认为学生不如在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校发展得好。

刘善槐认为,基于学生数量的公用经费标准不能满足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应当完善经费结构,保证乡村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杜寒三

发自 北京

责任编辑 | 吴筱羽

2022年9月8日,郑州市中牟县某幼儿园。(视觉中国/图)

2022年9月8日,郑州市中牟县某幼儿园。(视觉中国/图)

前不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参加一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有校长告诉他,当地政府一度愿意办乡村小规模学校,但现在几乎都不赞成了,认为应该撤并。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乡村小学数量由2001年的416198所减至2018年的90603所,减少325595所。

乡村小学数量减少的一个大背景是少子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0至14岁人口比重为17.95%,低于狭义人口少子化概念所界定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20%的标准。相对应的是,适龄入园幼儿人数也随之减少,给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

在少子化持续的趋势下,学前教育如何应对?少子化叠加城镇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又何去何从?2023年9月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教育的转型”研讨会暨《中国教育观察(2022)》新书预告活动在北京举行,多位参会学者围绕这些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少于56人时,幼儿园无法维持运转”

“如果要维持运作,幼儿园必须有一定规模。”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对一家普惠幼儿园进行测算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家幼儿园的测算结果显示,每名学生每月保教费390元,一年收取9个月。政府按每名学生每月365元的标准,每年补助幼儿园12个月。当学生少于56人时,幼儿园无法维持运转。学生数量不少于115人,才能维持较好的运转水平。

2023年9月7日,北京,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中)在研讨会上作分享。(受访者/图)

2023年9月7日,北京,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中)在研讨会上作分享。(受访者/图)

少子化的影响链条中,学前教育首当其冲。熊丙奇认为,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应该按照现有的资源保障模式规划未来发展”。

他进一步建议,应该按照义务教育的标准保障学前教育,即将义务教育向前延伸至12年,这有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入园学生数量减少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冯婉桢注意到,2020年中国幼儿园教师数量却比2010年增长了近两倍,其中教职工增加了334.9万人,专任教师增加了176.9万人。

增长数据背后,她发现,一些地区幼儿园教师已经富余,但在部分地区仍缺失严重。截至2020年,仍有广西、云南、四川等11个省份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与专任教师总数之比,未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大班配备最低标准。

在冯婉桢看来,面对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应该进行合理统筹,补充结构性缺编的幼儿园教师。在部分教师资源富余的地区,可以探索托幼一体化,把幼儿园教师引流到紧缺的托育教师队伍中。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扩大幼儿园的服务形式,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效益。

尽管教师数量大幅增长,但由于待遇较低、编制不足等原因,幼儿园教师存在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2023年8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对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人员配备等作出规定:民办幼儿园应当参照当地公办幼儿园同类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教师薪酬标准,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用)等方面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地方各级编制部门依据幼儿园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和配备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并进行动态调整,地方教育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

村小“小而优”难实现

不同于学前教育近年开始面临少子化冲击,农村小规模学校还要面对城镇化的挑战,生存危机来得更早。

“如果农村教育有更高的质量,学龄人口就不必因选择优质教育流入城镇地区。”刘善槐认为,应该通过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教育和人口的良性互动。 

他在东北一个县级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2022年出生人口1200多人,6年后上小学时又将流失300至400人,一年级学龄人口只剩800至900人。这意味着,“假如不考虑学生的分布,(该市只要)一所小学就够了”。

但在现实中,学生是分散的。而当学生从农村流向城市,教育资源的供给不一定会更加充分。但可以预见的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将越来越少。

刘善槐认为:“未来农村学校的小规模化是常态,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心校会变成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学点将会消失。”

在他看来,一些学者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的期待,按现有的资源配置很难实现,学科能否开设齐全也打上了一个问号。他举例说,按照师生比1比19的配置方式,某学校有分布在3个年级的12个学生,“配一个老师根本就不够”。这将导致小规模学校处于低质低效的运作状态。

受影响的不光是教学质量,刘善槐担心,如果学校学生数量过少,还将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和交往能力。

农村学校数量的确在持续减少。在提问交流环节,一名记者分享了她在河南某县采访的发现。该县2023年共关停70所乡村学校,根据方案,今年撤并学生数量50人以下的学校,明年将撤并100人以下的学校,后年将撤并200人以下的学校。

在刘善槐看来,单纯以学校的学生数量作为撤并标准,过于单一且并不合理。学校数量减少,对管理者而言更加便利,但增加了学生上学距离,也给家长带来不便,“应该按照自然的人口分布,确定农村学校的分布”。

学生减少的情况难以逆转,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如何提高?刘善槐认为,基于学生数量的公用经费标准不能满足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应当完善经费结构,保证乡村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通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特岗计划、退休支教等方式,巩固乡村教师多元的补充渠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应该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硬件设施配置和数字资源建设。

早在2012年,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意见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需要,原则上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前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上,几位来自河南的校长,再次强烈呼吁叫停一刀切的撤点并校。

刘善槐在基层调研后发现,在实践中是否撤并小规模学校,面临多方冲突,“没有最好的选择”。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对他反映,原先撤并学校,是出于整合教育资源的考虑。撤并后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学生的上学距离更远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了。但如今保留了很多小规模学校,又有不同意见,认为学生不如在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校发展得好。

刘善槐说,面对这种冲突,目前缺少科学化的标准。他建议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成本和教育公平性等多种因素,在国家层面出台操作指南,给各地提供参考。

校对:星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