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高质量发展“金点子”!26名专家受聘潮州“百千万工程”智库首批成员

南方+

潮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了“最强大脑”助力。日前,潮州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正式成立运作。9月11日上午,潮州市委、市政府在广东迎宾馆举行智库专家聘任仪式暨专家咨询座谈会。

此次受聘的首批26位智库专家,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所、科研院所、党校及有关行业单位,均为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的资深人士,在本专业、本行业、本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家认为,在强调乡镇联城带动的节点功能之余,必须强化镇(街道)的综合服务承载力。图为高速穿境而过的湘桥区磷溪镇。佘京鹏 摄

专家认为,在强调乡镇联城带动的节点功能之余,必须强化镇(街道)的综合服务承载力。图为高速穿境而过的湘桥区磷溪镇。佘京鹏 摄

“‘农业+’理念应向‘乡村+’理念转变”“高质量发展潮州市食品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潮州要找准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的切入点”……当天,与会专家结合潮州发展实际,围绕县域经济、城镇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重要作用,从不同领域为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由“农业+”向“乡村+”理念转变

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绝不能关起门来“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走出去开展调查研究开眼界、富脑袋,将更多好经验、好做法与潮州实际相融合,探索出适合潮州发展的路径。今年以来,潮州市委主要领导就先后带队到浙江舟山市、福建宁德市开展调研,其他市领导也纷纷带队赴外地学习取经。

那么,有哪些好经验值得潮州学习?专家咨询座谈会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院总规划师、湾区规划中心主任杨玲在《潮州市乡村振兴发展与策略思考》的分享中,特意介绍了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

在杨玲看来,浙江能够精准针对乡村发展痛点,多元化“对症下药”,如温州市曹村镇以“产村融合”为发展模式,以生态水稻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科技特色田园综合体。每逢节假日,曹村镇“水陆空”三栖旅游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余人次。衢州市则是采取“品牌引领”模式,以特色农产品为发展方向,将衢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衢味”发展成为浙江省振兴乡村产业的标志品牌。通过“三衢味”的聚合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产品溢价销售。

杨玲认为,乡村发展与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更要关注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振兴。因此,在布局乡村振兴规划时,在具体实操上,应由“农业+”理念向“乡村+”理念转变,结合各地发展特色,构筑相关产业融合架构,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的目标。

因此,在导入产业时,要注重新兴产业建设,如新能源产业、乡村文旅等,也要注意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乡村+新能源”,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用地政策支持,村镇可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光伏方阵用地涉及使用农地的,可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同时,也鼓励采用“渔光互补”模式。

杨玲表示,推进乡村零碳建设,是加快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零碳”产业的导入,可采取零碳农业、生态碳汇、零碳会展、零碳景区等做法,建设节能品质的低碳建筑、构建绿色人本的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市政,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

此外,“乡村+文旅”也有利于唤醒“沉睡”资源,潮州是广东最具文化品牌魅力的城市,古城牌坊街在全国历史街区也是位列前茅的,此外凤凰山茶文化、茶产业、生态资源都需要立体挖掘,通过“文旅+”的方式,在“凤凰山茶旅走廊”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潮州工夫茶”的品牌形象和产业动能,着力打造凤凰山乡村振兴示范区,统筹全市各类文旅、茶产业、林产业等各类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在饶平,结合海岸和海洋牧场、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低碳乡村、零碳乡村试点,打造滨海零碳乡村示范点,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潮州思路。

杨玲认为,潮州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融入城镇产业链格局,提升农村地区的“造血”能力。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盘活大量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产业链的联动整合,使之与文化、康养产业相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哺农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创造大批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充分就业,推动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并非高不可攀

“广东‘百千万工程’是在充分借鉴浙江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其核心要义与浙江‘千万工程’高度契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邱衍庆说。

邱衍庆表示,高质量推动“百千万工程”要避免四个误区,其中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对标浙江经验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高不可攀。他认为,广东省要作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不仅要学习浙江经验尽快补齐短板,也要重点对标浙江“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做法,实行快速迭代升级,转型赶超先进,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一些干部的眼里,也存在着“‘百千万工程’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的误区。邱衍庆说,“百千万工程”绝非原有工作的简单梳理和归集,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发展模式,谋划新型发展策略,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这就需要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找准发力的方向,也需要破解痛点、堵点和难点的改革举措和系统治理思维。

邱衍庆认为,“百千万工程”不仅需要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更需要充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从城镇群、都市圈、市域和县(区)四个层面加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分类施策基础上,为县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从而更好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因而,也要避免“聚焦县(区)为主战场,宏观区域、市域层面思维可弱化”的误区。

城乡融合区域是各地实施“百千万工程”不能忽视的一个空间。邱衍庆指出,在精准分类的基础上,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镇(街道)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强调乡镇联城带动的节点功能之余,必须强化镇(街道)的综合服务承载力,不仅要建设美丽圩镇,更要做强镇域(街道)经济提效扩能的谋划,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特别是中心镇,要着力打造成为县城副中心,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任务更加凸显。”

在邱衍庆看来,在避免误区的基础上,要把握战略思维,“以终为始”,明晰战略目标;要运用战术思维,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自驱力”。“为什么高铁跑得快?因为高铁使用动车组,几乎所有车轮都一同运转,不仅团结合作力量大,而且变速也灵活,这样才能提高速度。”

“没有改革创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因此,邱衍庆认为,要坚持改革思维,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结果导向与守正创新有机结合,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优特色、增动力。此外,还要强调竞争思维,将“创先、进位、削薄”行动落到实处。

创新工作措施找准切入点

对于潮州来说,如何找准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切入点呢?

在邱衍庆看来,潮州县镇村发展矛盾特征凸显。潮州有潜力、有交通枢纽,依托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完善,将获得更多吸引湾区、海西经济区城市产业、人口的机会,但潮州发展动能处于弱势,在汕潮揭三市中,潮州市各区县面临周边城市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人口和产业要素集聚能力与汕头、揭阳的中心城区差距明显。潮州有历史、有生态,但在潮州古城之外的不少地方,还是存在着厂村风貌高度混杂、连片空间少的问题。

挑战与机遇并存。“基于资源禀赋和现状分析,潮州要从丰富多元的生态本底中找到美丽潮州的营造载体、从低效空间的更新改造中找到提质增量价值、从产业资源的集聚激活中找到引爆动力、从历史文脉传承和城乡治理中找到宜居宜业的和美魅力、从未来乡村和社区的营造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对标榜样,找准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的切入点。”邱衍庆说。

在他看来,潮州要在工作措施上突出创新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发展机遇,衔接深圳对口帮扶,借力区域战略,助推产业导入;同时,要发挥枢纽辐射,借力区域轨道建设,推进区县融合汕潮揭都市圈,在交通衔接上,加快推进粤东城际轨道、潮汕快速西线、潮汕快速东线建设,打造轨道内环线;在空间融合上,依托机场、高铁,围绕打造高铁新城核心区和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促进产业平台集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并把握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站点集聚关键资源的优势,推动重大平台建设。

邱衍庆表示,潮州还应加快村镇工业园提质改造,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用地空间的强力支撑,激活土地存量、换取产业增量。要以潜力评价为基础,精准框定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激活存量产业空间,“尊重现状、集中连片,筛选潜力”。

在生态发展上,邱衍庆建议潮州顺应生态肌理,建设绿美潮州,要发挥潮州生态禀赋,维护山、水、城、海间的生态流动,构建“三山三链两水一湾”的大地景观。要传承荟萃文化,连点串线成片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整体保护潮州古城肌理,构建“两古城带、两滨江带、串多点”的“环古城历史体验之路”,实现古城旅游价值的向外辐射。

邱衍庆提出,潮州要在动力生成上突出可持续性、在力量调动上突出广泛性,强化要素保障。其中,要通过增量找地、存量挖潜、用好政策,探索县镇村联动的用地盘活,为实施县镇村建设行动提供空间支撑。

建设项目落地,要用好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解决资金问题。邱衍庆举例说,佛冈县龙山镇潖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试点项目,便是以“专项债”推动生态智力和修复的,而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开发项目则以“专项债”助力景区开发建设,以“开发性金融”推动盘活存量资产。

专家建议潮州加快建设智慧化海洋牧场信息管理平台。图为饶平海域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受访者供图

专家建议潮州加快建设智慧化海洋牧场信息管理平台。图为饶平海域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受访者供图

当前,饶平县正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切入点,把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摆在重中之重。邱衍庆建议强化数智赋能助力,建设涵盖全域感知、综合管理、产业经济的智慧化海洋牧场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政府各部门业务横向协同、政府与企业管理纵向联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管理体系。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化、农文旅融合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同样值得尝试。

邱衍庆还关注到,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持续推动有效的管理运营,是当前乡村振兴乃至“百千万工程”的一大现实问题。他建议,可以探索运营管理CEO机制,以人才智力支撑潮州持续高质量发展。

把潮州古城打造为“世界名片”

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优越丰厚的生态环境,是潮州的宝贵财产。如何呵护好、建设好这些“宝贝”,成为不少专家的关注点。咨询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围绕“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主题讲述了他的观点。

“10年里我去了19次潮州,对潮州的感受就是四个关键词:底蕴、传承、影响、活力。”吴志才说,潮州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宝贝,曾有“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历来重教兴文、文人辈出,是世界潮人故里,有着36项城市荣誉,工艺美术独树一帜。但同时,潮州也有不少困惑,在经济建设上,是发达省份里落后地区的城市;在城市升级上,公共服务和人口素质都跟不上;在文旅繁荣上,“有说头、有看头,没玩头”;在工艺传承上,“有特色,有水平,无产能”。可以说,“潮州的发展跟不上潮人的步伐”。

如何才能跟上步伐?在吴志才看来,潮州要重塑文旅价值,就要抓住产业、民生、生态、文化、形象和生活六大价值,抓住富民强市、美区兴文、扬名提质三个关键。

首先,潮州要从城镇一体化来考虑这个问题。在古城复兴上,潮州要做到以“五变融合”为重点的业态提升,让文物资源变旅游景区、名人故居变文化窗口、工艺美术变精品业态、居民建筑变创客基地、地方民俗变旅游节庆,让古城拥有“世界潮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张“世界名片”。

在复兴古城的同时,还要致力让小镇崛起、乡村发展。吴志才认为,潮州不少产业都很有特色,如庵埠镇有食品工业、钱东镇有盐焗鸡、凤凰镇有茶叶、意溪镇有木雕,枫溪的陶瓷工艺、湘桥的婚纱礼服,这都是“小镇崛起”的基础。乡村也可以往特色化发展,像英粉村可以打造成田园康养度假特色村,龙湖古寨可以打造成海丝文化体验特色村等。要把古城到小镇到小村连通起来,以“精致化”的思维推动城乡融合。

“潮州不仅有古城,还有很好的山、江、海资源,要统筹起来,推进产业升级。”吴志才提出,要做大“三座山”——环凤凰山生态旅游产业圈、环桑浦山文化旅游产业圈、环西岩山乡村旅游产业圈,也要“美化两条江”——百里韩江生态文化风情带和百里黄冈美丽乡村风情带,更要“打响一个湾”——环柘林湾滨海旅游度假区。

对此,吴志才提出“大山经济”,将其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夯实绿色发展。一是要“上山”,即在“点”上树立品牌,借助景观优势打造休闲观光点,形成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二是要“下山”,即在“线”上构建产业,发挥土地优势,形成度假产业集聚区、沿山产业带;三是要“环山”,在“面”上振兴乡村,释放山地效应,带动乡村振兴,形成环山乡村振兴示范区。

要振兴“大山经济”,也要拥江发展、向海而兴。吴志才建议潮州建设韩江流域文旅风光带,定位为国内一流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区,以“一江两岸、三区联动、众星捧月”为发展格局,打造环城生态度假区、城市游憩商业区、中央文化休闲区。而在激活蓝色经济上,则要打造以滨海旅游、海岛旅游为主的现代滨海度假区,促进三产融合;要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还要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促进农商旅一体。

城镇化一体、山江海统筹,最终将促成全域化共兴。吴志才认为,要打造乡村振兴潮州样板,要从县、示范带、镇、村去发力,达到空间上的全域性,对应城乡统筹、片区发展、镇乡服务、乡村建设四个治理体系,达到治理上的系统性,达到强县、促镇、带村的目的。

对此,要做到“三个高”,即高品质乡村建设、高效益乡村运营和高水平乡村产业。在高品质乡村建设上,要做到出形象、出亮点、出效益,如在乡村+农文旅上,可以打造亲子乐园、乡村美育、民宿、生态农庄等IP,以文旅品牌吸引流量,形成爆点。在高效益乡村运营上,则要在推动“资本下乡”的基础上“花好钱”,做优一产、做实二产、做特三产。同时,还要通过推动乡村运营激发活力,在“赚到钱”后推动乡村治理,以此为整个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高质量发展食品产业 推动糖果小镇建设

正如吴志才教授所提到的,潮州拥有不少特色产业,食品产业正是其中之一。如何高质量发展潮州市食品产业?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在咨询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食品产业是潮州的特色产业之一。纪金娜 摄

食品产业是潮州的特色产业之一。纪金娜 摄

“还记得我在硕士毕业的时候,就跟着导师去了潮州。这么算来,我关注潮州食品产业已经超过30年。”李汴生说,多年来,他与许多潮州企业有过合作,也与不少潮州企业家成为好朋友,“我自认是潮州的‘家己人’。”

在李汴生看来,潮州食品产业有着响当当的名片和名牌——潮州是广东省唯一“中国食品名城”,潮安区庵埠镇是“中国食品名镇”,饶平县钱东镇则是“中国盐焗鸡之乡”,且潮菜烹饪技艺还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食品产业有基础、有优势,也有特色,涵盖了凉果、糖果、禽类、水产、茶叶、潮菜等品类。此外,潮州人吃苦耐劳、聪颖智慧、团结齐心,老一代食品人努力拼搏,打下产业良好基础,新一代食品人有知识、有胆识,敢干会干,这都使得潮州食品产业发展更有动力、更有资源。如今,各界对发展潮州食品产业均形成共识,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潮州市食品产业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李汴生说,这么多年来,潮州食品产业狂飙过,也失速过。与人口数量、产业发展相近的晋江市比较,20世纪90年代,两地食品工业产值相近,均为100多亿元,晋江还曾组织企业向潮州学习。但晋江市搭上了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快车,如今食品工业年产值已与潮州拉开差距。当潮州还在300多亿元的产值上徘徊时,晋江的食品工业产值已达700多亿元。至于未来的目标,潮州定的是500亿元,而晋江则是1000亿元。

究其原因,潮州食品工业发展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改造不理想,企业的产业发展理念落后,小富即安、后劲不足,对产业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对国家食品标准修改重视也不足。此外,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建立仍不完善,现代管理方法难落实。

“高质量发展潮州市食品产业的机会不容再失!”对此,李汴生从三个维度提出对策。

首先,要统筹区域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在产业园区和集聚区上,要加强配套、腾笼并笼。李汴生举了肇庆大旺高新区的例子:肇庆电厂就建在产业园里,供电供热有了保障。潮州中小企业较多,必须培养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尤其要在改变生产管理方式上,带头促进更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促进产品的创新。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众多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外迁企业管理,像河南郑州虽然是中国辣条集中生产区域,但事实上,辣条之乡是在湖南平江县。平江县为此成立了食品行业协会,将办公室设在郑州,以此来管理这些外迁企业,让它们不与家乡“断根”。

其次,要重视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提质。李汴生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但不愿意建设实验室,也不愿意投入设备仪器和人员。反观那些投入资金做研发的企业,正是因为提升研发能力,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生意都做不完”。因此,他建议,潮州要找准传统产业提升之路、找到新兴产业发展之匙,推动企业重视科技创新、按比投入R&D经费,推动传统潮菜、潮食的工业化生产,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同时,推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实质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内涵,特别是要推动休闲零食走向营养化和健康化,赋予产品实质性的内涵。

此外,潮州还应优化产业环境,以文旅促进发展。李汴生提到,潮州应加力改善环境、旅游设施建设,在落实糖果小镇的建设时,学习国际著名糖果小镇经验,让环境与产业相匹配。与此同时,大力开发食品手信、食品文创产品、推广潮州美食,“把潮州的特色做出来、推出去”。

■专家名片

杨玲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院总规划师、湾区规划中心主任,在粤港澳发展战略、“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绿道、低碳城市、数字城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邱衍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现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以及多个省直部门和城市政府咨询专家。

李汴生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加工新技术和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南方+记者 杨可


编辑 余丹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