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从古都南京到侨都江门:一场跨越千里的建筑考察之旅

南方+ 记者

01:22

从古都南京到侨都江门:一场跨越千里的建筑考察之旅

9月11日,侨都大地阴雨初歇,空气有些潮湿,街边的榕树格外青翠。14时01分,随着动车C7738次列车缓缓驶离江门站,刘力嘉和小伙伴们的江门之行暂时告一段落,“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

刘力嘉是一名大四学生,“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东南大学采风组组长。3天前,在该校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志疆带领下,她与采风组从南京出发,跨越1500公里来到江门调研。

3天里,采风组先后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赤坎华侨古镇、梁启超故居及甘化工业遗址等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采集拍摄照片资料1000多张,顺利完成了这场跨越千里的考察之旅。

然而,一周前,刘力嘉还在为此次考察能否成行而担心。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东南大学采风组。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东南大学采风组。

从六朝古都到著名侨都

刘力嘉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也是一位摄影达人。

今年7月初,在学校开放大四设计课选课时,她发现了杨志疆领衔的江门甘化工业遗址活化利用课题,同时也是“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赛题之一。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门市人民政府担任指导单位,由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大赛以“保护、传承、发展”为主题,设置“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历史遗存提升改造设计”“历史街区民宅提升改造设计”“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精品村活化设计”四个设计题目,面向国(境)内外设计机构、设计师和在校学生公开征集作品,大赛启动以来受到全国关注。

“很感兴趣便加入了课题组。”刘力嘉说,起初,自己只是觉得工业遗址类建筑经过岁月的沉淀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衰落的工厂通过设计重新焕发出生机,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挑战,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江门这座城市同样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刘力嘉求学的城市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这里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美誉。“江门与南京一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岭南儒城和中国著名侨都,是陈白沙先生和梁启超先生的家乡。”她说。

筹备课题期间,刘力嘉收到老师发来的一个好消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主办方江门市住建局邀请课题组于9月9日至11日到江门实地采风。收到这个消息,她和组员们特别激动,并被推荐为此次采风组的组长。

为了江门之行,采风组做了充足准备,早早订好往返车票,并作了详细分工。不过,事情总有出乎意料的时候。出发前五天,主办方突然发来通知说,江门近期天气多变,受强降雨影响,采风活动可能延期。

秋季是广东台风多发的季节,9月7日开始,受台风“海葵”外围环流和季风共同影响,江门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幸运的是,暴雨并未持续太久,8日晚,江门雨势开始减小,经和主办方沟通,采风组决定如期出发。

次日早上6时许,采风组11人满怀期待,搭乘高铁离开南京,一路向南,朝着近1500公里外的侨都江门出发。经过近10小时的旅途,16时许,采风组准时抵达江门,短暂休息调整后,当晚正式开启这场跨越千里的建筑考察之旅。

采风组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了解江门历史文化。

采风组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了解江门历史文化。

触摸江门的历史与文化

采风组初到江门,虽然雨水不断,但气温舒适温和。“街道干净整洁,人们十分友善,城市各类建筑很有意思,给人一种开放包容的感觉。”不少成员很快被江门的特色建筑吸引。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艺术和历史是建筑的精髓。了解一座城市的建筑,首先要先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也是采风组此行的目的之一。因此,采风组决定重点调研江门的历史文化和课题所涉及的甘化厂工业遗址。

10日一早,采风组来到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当天上午,大雨哗哗下个不停,但并未能阻碍采风的热情,11位成员身披雨衣,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抓着相机,探访古镇形成的历史,现场采集资料。

赤坎华侨古镇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在这里,采风组参观了碉楼和骑楼老街,聆听了老一辈华侨出洋谋生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艰辛与不易。

采风组在赤坎华侨古镇调研。

采风组在赤坎华侨古镇调研。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华侨出洋谋生也为赤坎带回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刘力嘉说,这里的建筑具有鲜明的中西结合的特色,从建筑风格和“侨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它们绝非崇洋媚外,而是把西洋文化很好地内化,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具有独特魅力。

风雨无阻,热情不减。连续两天,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采风组先后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历史博物馆、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深塘村、新会梁启超故居、南湖片区、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启明里、江门船厂等地调研,近距离触摸江门的历史与文化、建筑元素和建造工艺的独特魅力。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是华侨文化的体现和代表;新会区人杰地灵,孕育了梁启超、梁思成等众多名家巨匠;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是江门城区发源地,见证了江门历史变迁……通过实地走访,独具特色的侨乡风土人情令人印象深刻,也让采风组深刻感受到,江门是一座真正的魅力之城。

在工业遗址中寻找灵感

了解了江门的历史文化,做足了功课,11日一早,采风组终于来到了位于蓬江区的甘化厂工业遗址,展开课题调研和大赛赛题采风。

远远望去,雨后的甘化厂静静地矗立在西江边,在周边青草绿树的映衬下格外夺目。这是一栋三层高的红砖厂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日晒雨淋,外墙已有些泛白,墙边的铁支架锈迹斑斑,窗户上的玻璃被清理后显得空荡荡的。

采风组走进甘化厂工业遗址调研。

采风组走进甘化厂工业遗址调研。

“之前我在网上做了很多功课,真正看到甘化厂的一刻,还是觉得很震撼。”采风组成员吕佳珊说,只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为课题研究和建筑设计带来灵感。

与外观相比,甘化厂内部更为震撼,这里保存着曾经亚洲最先进的制糖设备,记录了江门工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据记载,1957年,国家投资7200万元,在江门兴建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是国家“一五”计划轻工业重点工程之一。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江门,提议将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合并,开展甘蔗综合利用。离开江门到广州后,他亲笔写下“江门甘蔗化工厂”的新厂名。1979年上映的电影《甜蜜的事业》部分情节取材于江门甘化厂,也是在厂内取景拍摄。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江门甘化厂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虽然昔日辉煌不再,甘化厂的故事并未完结。近年,江门大力推进甘化厂工业遗产保护,2021年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今年,随着甘化工业遗址活化利用被设置为“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赛题,甘化厂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正加速迎来新生。

“甘化厂工业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杨志疆说,工业遗址活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甘化厂工业遗址最要紧的事情是修缮和保护,课题组或将围绕甘化厂工业遗址设计打造一个江门传统产业博物馆,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江门的工业辉煌和城市的发展脉搏。

【撰文】任龙 吴惠芳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视频】吴大维

编辑 梁洁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