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的新篇章,怎么写丨政观广东

南方+ 记者

广东县城,“小城故事”又有新篇章。

近日,广东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广东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该如何理解?有哪些发力点?又将解决哪些迫切问题?

我们不妨从权威文件的细节中解读要领。

一系列举措有何特点?

理解《若干措施》,先看发力点。

六个方面重点举措:一是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四是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五是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六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有产业,县城才有吸引力,人口才能聚集;强优势,产业才有竞争力,发展才有空间。越来越多农民向县城集聚,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才能提升县城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内涵和顺序来看,《若干措施》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全面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将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拆分来看,《若干措施》这一套组合拳招招实在,体现了分类施策、集约高效、协同联动和群众路线等原则,有助于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朝哪些方面发力?

县城连接城市和乡村,是真正的城乡融合体。

推进县城建设,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更澎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就在前不久,广东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27项具体举措,包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县域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

事实上,近年来,广东一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显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15%,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到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还围绕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五大都市圈,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若干措施》的措施很明确,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为广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解决哪些问题?

认识《若干措施》的意义,就得把握现实问题。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数据显示,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57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广东的71.7%,经济总量仅占广东的12.5%。

从其出台的大背景看,《若干措施》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也十分切合广东实际,有助于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把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那么,如何让县域经济更强大?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若干措施》中提到,要推动产业向县城有序转移,各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有需要的县城开通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公交,推动更多县城通铁路,支持布局县城异地候机楼和高铁无轨站等。

此外,还要强化规划和推动试点,率先推动广东的全国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建设,在示范工作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有序推动其他县城建设。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把县城这个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建强建好,带动乡村共享发展成果,南粤大地上的“小城故事”定会更加精彩。

本文责编】林若川

【频道编辑】卢益飞 李卓华

【文字校对】潘经春

【值班主编】刘龙飞 赵媚夏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卢益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