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何以能?

南方+ 记者


深圳一直在闯,一直在创。

9月9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的施工图、任务书出炉。

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

当前,深圳正在协同、融合、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创新之城”是深圳的别称。

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更高、视野更广,深圳有条件、有优势。


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比肩发达国家,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近5成。

深圳,中国科技创新最前沿,这里“宇宙大厂”出圈、“小巨人”扎堆。在这里,广大企业勇于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断强化深圳在全球创新版图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9%,达到1778亿元,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的比例。

鲜为人知的是,2021年,深圳市企业R&D经费投入1582.44亿元,在全社会R&D中占比达94%,大幅领先国内大中城市,连续多年排名全国首位。2021年,深圳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总量的近5成,同样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企业在研发方面舍得投入,创新能力、国际核心竞争力越强,进而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 鲁力 拍摄

华为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人民币,2022年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5.1%,处于历史高位。腾讯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研发开支达到614亿元……深圳企业在研发方面舍得投入,创新能力、国际核心竞争力越强,进而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良性循环。

多年来,深圳形成“四个90%”的格局,即90%研发人员来自于企业、90%研发资金来自于企业、90%研发机构产生于企业、90%成果产生于企业。与此同时,深圳聚焦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攻关任务,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创新科技项目选题和管理机制,并建立“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突破“卡脖子”难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让深圳澎湃创新活力。

二,华为PCT申请量列全球第一,全国PCT专利1/5来自深圳。

作为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首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工业第一大市地位更加稳固。

科技创新,不仅是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也是深圳制造业保持前进动力的密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排名首位,占申请总量的1/4以上。华为以7689件申请继续位居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人排行榜榜首。这也意味着华为连续6年PCT申请量列全球第一。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科创实力的重要指标。2022年,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2.99%,连续19年全国第一。换句话说,全国每产生5个PCT国际专利,就有1个诞生于深圳。

深圳PCT国际专利的领先地位,不仅来源于企业的“自驱力”,也得益于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近年来多措并举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促进和保护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有效激发深圳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了创新主体的获得感。

三,人才用脚投票,深圳成全球创新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城”。

人才是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深圳真心爱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吸引心怀梦想的各路才俊源源不断集聚深圳、扎根深圳。

2022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7人,增至94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

9月9日发布的《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显示,新加坡、深圳、波士顿、上海、纽约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理想之城”前五位。其中,深圳以较大优势排名科学家们心目中的创新人才理想城市首位。

与此同时,无数企业用脚投票,让深圳商事主体数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今年3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实现历史性跨越。大量商事主体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2022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达到2.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752家,提前并超额实现了2025年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的目标,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

四,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构筑世界领先科创“生态圈”。

曾经,大疆创新的成功例子体现了深港合作的巨大优势。成立于2006年的大疆,短短十几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民用无人机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之一。

大疆创新全球总部基地“天空之城”  南方+ 鲁力 拍摄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赛道按下“加速键”,“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二。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所说示,从前海到河套,从光明科学城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近年来深港之间布局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将推动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港澳国际知名高校多、科研实力雄厚、国际资源多等,而深圳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多元结合将构建世界领先科创“生态圈”,未来有望走出更多在全球舞台上闪耀的“大疆”。

新时代,新征程。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仅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支撑,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报道:

南方观察|深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释放什么重磅信号?

【策划】 甘雪明 杨磊

【撰文】南方+记者 马芳

【摄影】南方+记者 鲁力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