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席卷全球,为各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机遇的同时,也打开了网络攻击的潘多拉魔盒。近日,一份报告指出,利用生成式AI制作的恶意软件增长了约700%,网络钓鱼邮件增长了约135%。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安全总裁丁珂在近日举行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表示,AI大模型将开启新一轮的“攻强守弱”,大模型高效泛化内容生成的特点,会让黑客以更低的门槛和成本发动更密集的攻击;防守方需要更缜密的逻辑关联,更精准的溯源能力。在新技术的实践落地过程中,成本效率将会经历更严峻的考验周期。
丁珂表示,产业互联网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企业安全建设将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企业安全防御的半径将大幅增加、遭遇攻击后的反应窗口期将进一步缩短、辨别“人”和“机器”的难度增大、现存的安全“情报库”逐渐失效。
面对AI大模型引发的安全冲击,丁珂认为传统的安全工具、经验、策略将失去效力,企业需要围绕核心资产及时调整安全建设目标和路径。丁珂提出三个调整思路。一是拥抱智能化时代,大模型会让各行各业加速与数据交互,智能化、数据资产化将成为主要特征;二是建立可度量的安全体系,评估安全建设的有效性;三是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攻防趋势,企业需要打造内在自适应的“安全免疫力”。安全建设是动态的,需要打造更灵活、弹性、可扩展的安全免疫能力,才能适应智能化时代快速变化。
今年6月,腾讯安全和IDC联合发布了“数字安全免疫力”模型框架,把复杂的安全体系抽象成了一个洋葱模型,围绕企业的数据和业务从内到外建立三个层次六大模块的安全体系,致力于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掌舵安全的“坐标系”,能从战略视角定位安全投入和收益在哪个板块。
腾讯安全策略发展中心总经理吕一平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解释,很多用户对大模型的担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大模型本身的安全,很多企业用大模型辅助一些核心业务的研发工作,这必然涉及核心业务数据,或涉及公司的核心虚拟资产。如果大模型本身的算法上是借鉴第三方的,存在安全隐患也不知道,应用大模型做数据训练是否有数据泄露也不清楚。
另一方面,一些安全大模型可以高效生成脚本、生成恶意木马等等,客户比较关心的是,大模型能力的对抗怎么来防护。
吕一平与一些客户摸底中发现,客户对安全的投入依然有很多顾虑。他们非常在意性价比,希望成本偏低一点,但其实,原来很多企业比较看重成本而不是看重价值,更多是事后解决问题,真正出了事才想到安全。因此,腾讯希望通过模型和工具帮助客户充分理解问题,知道该怎么解决,“数字安全免疫力”模型框架则是从事后解决问题向事中事前预防和发现问题转变。
如何建立可度量的安全体系?吕一平说,关键是做指标的量化,除了技术上的度量,还会从公司整体的安全能力建设水准角度做度量,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帮助企业负责人更好地和资源投资人、业务决策人做沟通。
吕一平还谈到,实战攻防帮助企业了解风险点在哪里,比如说网络哪些点可能会导致网络安全边界被突破,攻击到内网后,服务器和主机的安全能否保障,一些核心数据库或者服务器是否存在登陆身份会被截取等情况,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实际的网络攻防来做验证。不过,这些验证的过程还只是点状分布,需要成体系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