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基层人大探访②|云岩镇人大主席蔡东:为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力量

南方+ 记者

近日,韶关乐昌市云岩镇人大主席蔡东接受南方+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云岩镇人大工作开展情况和代表履职成效。“近年来,云岩镇人大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用心用力组织人大代表助力重点工作,以服务发展、稳定大局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表率作用,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力量。”蔡东说。

记者:今年“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活动主题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云岩镇人大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蔡东:生态是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活动主题以来,我们一是在全镇营造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通过电子横幅、微信工作群、直联日等进行宣传,同时把省人大《“绿美广东 代表行动”倡议书》发放给每位代表,并将主题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在本镇及上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做到有声、有影、有字,极大地提高全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主题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组织全镇四级人大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代表作用,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云岩建设进行座谈,并集中视察了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和油茶种植基地建设情况。

三是积极走访、接待选民,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开展接待群众活动,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征集意见,反映民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活动期间共走访农户75家,走访选民135人,开展接待活动15次,接待选民38人,征集意见建议13条,现场解答8条,5条需有关部门继续跟进处理。

这次的主题活动丰富了代表履职形式,提高了代表履职实效,激发了代表履职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也促进了人大工作计划的落实。接下来,云岩镇人大将继续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突出产业兴镇、兴村,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自2021年乡镇人大换届以来,云岩镇是如何推动新一届人大代表履职的?

蔡东:为进一步加强和保障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提高新一届代表履职能力和彰显代表履职活力,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优势,云岩镇人大多举措提高人大代表履职水平,促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夯实基础,规范人大阵地建设。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分析现有硬件基础之后,迅速落实阵地场所,按照“六有”标准打造了“1+9”代表履职阵地,健全机制,确保工作开展规范化。严格遵循代表联系选民办法、代表联络站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接访群众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工作程序做到公开、有序,工作机制做到规范、有效。

二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为了使代表能够主动地、更好地、迅速地进入代表角色切实承担好依法履职的使命和重任,切实提高新一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特邀请了韶关市人大原副秘书长刘雪庚、韶关人大原选委会主任余构华和南岭干部学院副院长赵倩倩为代表授课,老师们结合实际对《基层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如何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代表如何联系人民群众》进行了认真的讲解,让云岩镇代表们进一步了解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一名人大代表,增强了作为人大代表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组织了两次外出到武江区江湾镇、重阳镇、始兴县太平镇等学习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建引领以产业扶贫促乡村振兴发展的优秀经验,启发代表们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意,开拓代表们建设美丽云岩的思维。

三是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架好服务群众“连心桥”。今年2月,云岩镇人大代表通过进站联系群众,群众向代表反映出水岩村庙边排洪渠受损严重,每次强降雨直接导致周边60多亩农田以及9处民房易浸受灾,并存在威胁上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问题。人大代表放在心上,立即开展实地调研,在了解到庙边组排洪渠情况后,向云岩镇人大办提出了《关于加快修复疏通出水岩村庙边水渠的建议》。云岩镇人大收到建议后立即启动建议办理程序,并向镇党委镇政府反映情况,镇政府高度重视,将项目列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多次邀请代表、群众以及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单位参加座谈会,充分听取建议意见,成功向上级申报云岩镇水毁水利重建工程(第一批)。该项目在4月份进场动工,其间,镇人大多次组织代表视察云岩镇水毁水利重建工程,督促修复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及时按质施工。在镇人大主席团的跟踪督办下,在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下,在上级水务部门和镇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出水岩村水毁水利重建工程在6月中旬已竣工。通过修复受洪涝灾害破坏的灌渠等水利基础设施,恢复和改善乐昌市云岩镇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有效保护了出水岩村3个村小组150多户连片75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体现了镇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实效。

记者: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云岩镇人大监督工作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成效?

蔡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民生实事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云岩镇人大深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的“责任田”,聚焦民生项目实施全过程,在发动代表参与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上持续下功夫、出实招、求突破、见实效,积极组织代表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民生项目落地有声。

一是完善实施项目票决制度,科学民主确定民生事项。坚持把群众建议作为确定民生项目的重要依据,持续推动“事后公示”向“事前问需”转变。在民生实事立项前,云岩镇人大依托代表联络站开展进站联系群众活动,先后多次组织代表进村入户走访选民和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多次收到群众要求维修出水岩村庙边水渠的建议,云岩镇人大通过意见建议梳理后决定向云岩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反映群众关于加快修复疏通出水岩村庙边水渠的迫切愿望。出水岩村庙边水毁水利重建工程项目最终被确定为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候选项目之一,在云岩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现场票决通过。

二是强化实施项目全程监督,实现项目推进专盯专管。探索建立民生实事监督模式,实行人大代表全程监督、全面监督。云岩镇人大组织代表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随时关注项目推进情况,持续开展项目质量监督,实现了从“书面监督”向“实地监督”转变。在施工过程中,云岩镇人大多次组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前往施工现场,主动询问工程工期、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了解存在的难题等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施工安全等方面意见建议。通过现场“听”、当面“问”、实地“看”,使广大代表深入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并将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人民政府,确保民生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主动参与项目验收评估,确保项目高质高效落地。坚持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落实民生项目的评判标准,严格实施项目验收评估,不断提高民生实事项目推进质效。项目实施以来,云岩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验收团”“监督团”,对“139”镇街提升工程以及出水岩村庙边水毁水利重建工程综合运用“调研+视察+现场督导+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监督方式,助推项目工程按照时间节点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记者:在人大代表作用发挥方面,有哪些典型事例?

蔡东:满腔热情融冰雪,人大代表显担当。云岩位于广东最北端,山区海拔较高,2022年初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岩镇出现严重冰冻造成道路、电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镇村居民断电的情况,云岩镇人大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众防寒保暖和农业生产防冻减灾工作,组织人大代表展开“我为群众解民忧”行动,第一时间联系所在选区的选民了解停电波及范围和群众受灾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镇政府相关部门,协助镇应急办、民政办连夜调配蜡烛和饼干等应急物资发放给受灾群众,同时做好引导解释,安抚群众。同年12月,云岩镇人大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对10千伏云岩线防冰加固项目进行了专项视察,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供电部门在10千伏防冰加固项目中改进的线路和新增装置,线路改造后安全覆冰厚度均达到30mm,防冰抗冰能力大幅增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保障高寒山区群众温暖过冬。

搭建代表与群众的连心路。出水岩村田埂窄小、湿滑,给村民劳作、生活带来巨大不便,群众渴望修路。出水岩村选区的人大代表在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承诺尽快向政府提出建议。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各方争取资金修建道路,凿山开路事宜被提上了镇村议事议题。在修路的过程中,人大代表的身影随处可见,积极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谋划相关开路事宜,多方协调资金,还和村小组村民多次实地考察,设计线。最终在镇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在人大代表的多方协调下,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一条宽4米长1000多米的机耕路终于在2022年9月15日开通了。有了这条产业路,村民劳作方便多了,因运输不便导致撂荒的选家岭一百多亩田地也开始了复垦。大型农用机械开进田间地头,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石头山上助振兴,油茶林里践履职。“让荒山变绿、让乡亲致富”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廖石秀的夙愿。她用17年青春奋斗换来42座荒山披上绿装,发展产业,打响品牌,做出了石漠化治理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云岩镇产业链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量适龄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撂荒,野草丛生,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持续冲击。胸怀回报家乡梦想的廖石秀,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06年,廖石秀放弃优渥待遇,返乡承包下40个山头,之后的5年里,她尝试种植柑橘、柰李、雪莲果等水果,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制于气候和石灰岩石漠化地理环境,经营陷入亏损,发展举步维艰。

在不断尝试、失败、总结中,廖石秀瞅准时机转向当地原生物种——油茶树。随后廖石秀前往林科院、农科院等地不断学习,2012年春天始,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廖石秀种下第一批幼苗,2013年,廖石秀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油茶以每年500—600亩的速度扩种,至今已拥有原生态油茶种植面积6720亩,建有油茶加工厂房1000平方米以及年产200吨一级食用山茶油生产线。

油茶树的成长期较长,但茶油、茶麸、茶壳等都具有一定附加值,为打造成一体化综合性现代茶油产业,廖石秀在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延长油茶产业链,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打通一二三产融合点,深挖茶油、茶壳、茶麸使用、药用价值,研发食用和护肤功用产品,创立了乐昌本土品牌“廖小茶”山茶油,产品也被认定为全国名特新优农产品。

廖石秀的做法给周边村民提供了致富新思路,她不但在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带领村民种植油茶,还承诺收购全部油茶果,并且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方式,每年为当地劳动力提供60多个岗位,间接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18个脱贫户利用荒山种植油茶树,每年为当地农民户均增收2万多元,打造出一条高山油茶助力乡村振兴之路。通过云岩镇大力扶持油茶产业,目前,油茶成为云岩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打造出一条油茶产业链后,廖石秀又投入到改善粤北地区生态面貌上。首次参加省人民代表大会,廖石秀与其他代表附议支持顾志祥代表《关于利用韶关市石漠化区域建设光伏试点的建议》,并联合全国人大代表罗振、省人大代表顾志祥、贺爱兰,以及韶关学院、华电电科院等科研团队,通过要素分析、实地调研探索谋划“石漠化+油茶+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升等三大变化,最大限度保留油茶园原始的生态链,通过立体生态循环模式解决石漠化治理的痛点和难点,而且能创造经济效益,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廖石秀还把“群众心声”转化为代表建议,提出将整个产业融合抱团发展,把油茶和林下产品的价值深挖出来,研发、拓展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侯粤婷 古荧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