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将形成长期发展信心

289财经热点
+订阅

近日,多部门密集出台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提振投资者信心应如何作为?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记者独家专访了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申万宏源证券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深耕可追溯至39年前。1984年,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出世,发行这只股票的主体是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其后与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组建了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1992年,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成立,即现在的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观察,杨成长指出:“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他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三大转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及企业发展模式理念的转型。要树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长期发展信心和长期投资信心,同时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大需求结构性问题以及债务问题已经得到了局部有效化解;还要着力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及经营主体信心不足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杨成长说,“我们必须‘爬坡过坎’,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市场自然也会形成对长期发展的信心。”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杨成长认为,股票市场的一个核心主题是,让各类投资者,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境内投资者还是境外投资者,都能真正分享到实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收益。他呼吁金融机构应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建议投资者不要过多受到市场短期波动的干扰,更多关注市场整体趋势与基本面。

对话

对实体经济的信心是金融投资信心的基础

提振投资人对股市长期发展信心

南方+: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提振投资者信心,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杨成长:金融与实体经济高度关联,对实体经济的信心是金融投资信心的基础。因此树立信心应从实体和金融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要树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长期发展信心和长期投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提振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

金融信心最显著体现在股票市场,但提振市场信心不能简单理解为活跃股市成交量,而要从长期角度提振投资人对中国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信心,而长期投资信心又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产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信心之上的

因此,要让投资者形成较好的长期预期,要直面转型挑战、加大中长期优质资产的供给,让投资者树立长期信心;其次,要通过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相向而行,让投资者更好地分享实体经济的改革成果,提升资本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和投资者的获得感;最后,要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功能来推动形成良好的市场生态。

南方+:近期,多部门密集出台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如何理解政策“组合拳”的意义?

杨成长: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我认为一方面是落实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推行全面注册制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市场化和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过程。例如,进一步降低投资人成本,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等都是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趋势。

如今市场体量今非昔比,这些政策的效果不会像过去那样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制度形成,长期效应往往会越来越强。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以来,一直沿着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通过市场的制度、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互相完善,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科技化大有可为

南方+:从投资端来看,有哪些问题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应如何应对?

杨成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投入股权投资的比例总体来看不高。金融投资者从资本市场难以获得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收益,且收益率波动太大。因此,要发挥好公募基金等专业投资队伍的优势,开拓更多让保险、养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产品、方式和渠道。

第二个难点在于,市场投资行为有待进一步长期化和价值化,近年来我们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价值化投资理念的形成,然而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前部分机构在运作中有时也会出现“研究归研究、投资归投资”的情况,尤其是对新资产的估值定价上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

此外,在吸引境外资金方面也还存在待改善的空间。境外投资者看中国股票市场,对于我们的市场规则、制度往往很难吃透,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考虑到境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思路,用境外投资者熟悉的话语体系更好的做好政策宣讲和解读,为其投资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南方+:目前,资本市场出现了上市公司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二级市场倒挂等问题,应如何解决?

杨成长: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并不完全是证券市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纠正一些导向上的偏差。

例如,注册制改革后进一步放宽了市场的准入门槛,不少地方政府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加大上市资产的供给固然有利于扩充资本市场的体量,但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两码事,以数量为导向的地方政策难免会导致一些原本不适合上市的公司为了获得补贴而盲目上市,上市后由于没有特色或差异化竞争优势容易被市场遗忘,股价表现不佳,真正被投资者看好的企业数量可能没有显著增加。

因此,在强调质量的前提之下,需要解决如何平衡上市节奏和速度的问题。企业的内涵式发展和上市公司的高质量转型是提升资本市场投资吸引力和改善投资者回报的重要基础。

对于部分企业估值在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问题,我认为背后要思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之间的平衡问题。当前市场的存量资产中,传统产业的占比非常高,而科创板、创业板的定位更偏向于新兴产业,资金也较为集中地追逐高新技术产业,这会导致传统产业估值偏低。我认为,企业要数字化、科技化、绿色化不能仅局限于其所处的产业领域,传统产业同样大有可为。我们要纠正市场资金过度追逐“高精尖”“明星企业”的偏差,关注更多关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优质企业。

南方+:对于通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振投资者信心,您有什么建议?

杨成长:过去几年,我们在制度措施、法律法规等方面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当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中小投资者投资科技数字等新领域时,存在投资知识缺陷。我们看到新兴领域的股票波动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人投资者对于企业选择的科技路径、方式、手段是否先进,是否有长久生命力,判断能力相对不足。

对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我认为应该首先把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譬如,在产品销售时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能把一个波动率很大的产品卖给一个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在金融产品设计时,要创设更多指数型、资产配置组合型产品,便于投资者理解和选择。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希望各类金融机构能够一起承担这份社会责任。

建议更多关注市场趋势与基本面

南方+:接下来,您期待政策如何继续发力?

杨成长:围绕着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循序渐进地出台相关的政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当下已经不是靠单项政策来解决根本问题的阶段,而应更加着重强调政策制度完善之后,从发行到上市、监管、交易、退市,从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产品端等形成政策合力,形成改革的集成效应。

南方+:业界对于“市场底”“政策底”是否到来的判断不一,您怎么看?对投资者有何建议?

杨成长: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筑底时期,面临着三大转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及企业发展模式理念的转型。要认识到转型的长期性、必然性、艰难性,更要坚定转型成功的信念,三方面转型的完成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只有三方面转型做到位了,才能推动形成更多优质中长期资产的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提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长期信心。

对于投资者,建议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远一些。投资者在市场中犹如在海上乘船,有的人可能更多关注短期内船的上下颠簸,但其实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船行驶的方向上。希望投资者不要过多受到市场短期波动的干扰,更多地赚趋势、规律、研究和基本面的钱。

南方+记者 唐子湉

编辑 周煦钊 张志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