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澳门少儿艺术团团长梁剑丹:诗词宜通过吟诵演唱来传扬
9月12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之际,第三次被纳入艺术节专项活动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主办方公布了本届诗歌季主题曲——由澳门少儿艺术团出品的优秀童谣《和光逐梦》。
《和光逐梦》海报
据悉,《和光逐梦》由京珠澳三地艺术家共同打造,由澳门音乐人王颖莹作曲,珠海艺术家崔涛填词,北京著名作曲家马洪波编曲,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学生赵沛淇演唱。参与音乐录制的还有亚洲首席爱乐乐团,伴唱为著名的北京深空合唱团。MV作品由澳门少儿艺术团出品,在澳门少儿艺术团团长梁剑丹和顾问颜展红的监制下拍摄完成。
《和光逐梦》有何精彩的创作故事呢?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对于促进人文湾区共建有何作用?南方+专访澳门少儿艺术团团长、澳门舞蹈家协会主席、《和光逐梦》联合出品方梁剑丹,一窥究竟。
梁剑丹近照
南方+:由澳门少儿艺术团出品的《和光逐梦》成为本届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的主题曲。对于《和光逐梦》为诗歌季“放声”代言,您有何感想?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歌曲创作上的特色?
梁剑丹:《和光逐梦》作品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曲,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是诗歌季对本团的出品给予极大的肯定。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认为,古诗词是可以通过音乐吟诵演唱的方式传唱的,诗中有歌,歌中有诗,学生可以通过传唱歌乐,增加对古诗词的认识。这首作品利用了《千字文》的片段,童谣的手法来吟诵,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特色。同时,歌词中加入了多首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经典意象,古今融合,将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也是这首作品的亮点。
南方+:能否介绍一下《和光逐梦》创作的契机? 在与珠海、北京的艺术家合作过程中,您有什么心得和感受呢?
梁剑丹:近年本团创作出多首儿童歌曲,歌曲的编创方向会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风格来进行设计,我们一般以教育性和文化传承等方向出发,目的是通过音乐来教授儿童知识、价值观,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把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通过歌曲传唱,帮助青少年儿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培养其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团队在编创儿童歌曲时,会考虑到目标年龄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使用简单明了的歌词和旋律。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经过多轮研讨,不论是词曲编录唱,我们都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尽可能多地寻求各种可能性。在经过大量对比和遴选后,最终确定为大家听到的这个版本。本次创作团队是由北京和珠海、澳门三地的艺术家一起共同完成。艺术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共通语言,通过艺术合作,艺术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观点,从而丰富彼此的艺术创作。多地艺术家合作可以将不同艺术形式、风格和技巧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跨界合作可以激发创新思维,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听众带来新鲜和多元的艺术体验。
梁剑丹近照
南方+:澳门少儿艺术团与内地的交流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梁剑丹:本团成立于1992年,早在1994年,已把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试课程引入澳门,之后一直重视与国内艺术界交流,每年均获邀代表澳门赴内地参加艺术节、比赛展演屡获殊荣,积极推动澳门与内地文艺界交流学习,邀请内地专家学者来澳门举办研讨会,多年来邀请来澳门交流演出的各地团队已超过300个。澳门回归祖国后,本团与内地交流及参演更加紧密,有机会参加国家重大演出,如龙紫岚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的春晚、新年音乐会、跨年晚会等。本年度,我团与大湾区合作更为紧密,分别参加广东卫视的《国乐大典国秀音乐节》殿堂音乐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湾区有新声》流行歌手大赛主题曲澳门版录制MV等大湾区大型文艺活动。为提高本团的艺术专业性,我团更邀请到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想担任艺术总监,带领本团在艺术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南方+:在您看来,诗歌季对于促进人文湾区共建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梁剑丹:诗歌季为大湾区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参与诗歌季活动,小诗人可以分享各自的创作和文化经验,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从而加深湾区内文化的互通。诗歌季还为湾区的小诗人提供了展示、传承和创新的舞台。通过诗歌创作和演出,小诗人们可以充分表达湾区的独特文化,同时也能够参与到湾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中,从而更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每年诗歌季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诗歌爱好者和读者的关注,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传承与创新,诗歌季在增进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湾区人文共建,推动湾区文化繁荣和发展方面,发挥了艺术教育独特的积极作用。
【策划】李文龙
【统筹】郭珊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杨林清
【运营】谢鹏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