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9月8日,全国百名记者深入洛阳乡村开展调研采访。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这是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对该市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江凌曾在广东的东莞、清远、韶关等地市任职,2021年7月就任洛阳市委书记,当年9月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
所谓“151”,即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扭住“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
两年过去,洛阳乡村振兴工作成果初显,其中,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乡里中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经验及其中的市场化思维对广东参考价值高,南方农村报特此推出“乡村振兴 洛阳调研”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快请进,吃点花生,刚从地里摘的新花生,随便看。”9月4日,全国“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东韩村,记者随机走进了村民孙青霞的家,年约六十的她朴实又热情地招呼道。
“进来坐坐。”在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村民崔栓有同样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屋。他家的卫生间干净整洁,马桶、洗手池一应俱全。
在宜阳的乡村里,家家户户的洗手间门口都贴了一个二维码,孙青霞家和崔栓有家也不例外。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查看户厕改造信息。
孙青霞家和崔栓有家是洛阳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缩影。家家有水冲厕所,街巷有下水管道,村有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道连通镇区、城区乃至市区,洛阳全域正在形成一张硕大的供排水网络。到2023年10月底,洛阳所有行政村、自然村都将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全覆盖。
污水往哪儿去?
由乡村到城市,打破区域藩篱
小厕所,大民生。为提高乡村卫生水平,洛阳曾多次推动乡村改厕,但效果不明显,因为单纯的家庭改厕能解决污水存到哪儿的问题,但污水最终往哪儿去、怎样处理,没有答案,改厕工作因此很容易被视为“面子工程”。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污水问题、垃圾问题、改厕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三大重点问题,而统一的供排水管网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洛阳采取的是“一张图”办法——2021年开始全市范围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八区七县共有一张大网,每个县(区)则分组一张县(区)网。
以宜阳县为例。该县按照“不以行政区划界定、以高位落差科学布局”思路,将全县划分为“洛河川区、南部山区、北部丘陵区”三个片区,打造“一川两山三张网,智慧管理到终端”的供排水一体化新格局。2023年,宜阳县新铺设了供水管网1516.6公里、污水管网743.18公里。
整村规划建设。董王庄乡乔庄村属于南部山区,按照正常的厕改思路,家家户户要安装三格式污水处理设备。乔庄村党支部书记乔二元指出,这种做法工程量大、成本高,且家家户户都要定期清理,推起来并不容易。于是,该村以整排房屋、多户共同建设“小三格”,以小管网连接每家每户,再以主管网连接至村里建设的“大三格”,从“大三格”连入街道上的主管网,主管网并入宜阳县城的污水管网,通过管网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处理标准高、能力强。
打破区域藩篱。莲庄镇供排水一体化示意图显示,西边的沙坡头等村,污水向东,流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莲庄村以及南边的涧河村等,则共用一个处理站;东边的石村、陈宅村等不建设污水处理站,而是利用管网直接并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这样打破了村与村、乡与乡以及乡村和城区的区划藩篱,彻底避免了建设过程中“大活人被尿憋死”的尴尬。
群众主动参与。所有的污水都有了出路,好处群众看得见,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不用号召、不用催促,甚至不用政府补贴,乔庄村各家各户都主动把厕所改成了水冲式厕所,主动出工参与工程建设。
据悉,洛阳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全部行政村是2808个,目前已建成2130个。
钱从哪里来?
建设一盘棋,运维一本账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固然好,但投入成本高,洛阳市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33.85亿元。
众所周知,乡村污水处理难,难在运维是“赔本买卖”。
那么,钱从哪里来?
用好金融工具。宜阳县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债贷融合”的投融资模式,组织住建、城投集团,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4个项目,申请政策性金融贷款12.68亿元;组织水利、住建等部门,以地表水置换、城镇供排水一体化、见鹤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申请专项债5.18亿元,同时还整合了县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00万元。
该县整合县水务集团和宜农人居环境治理公司,成立城乡水务国有运营公司,变多头建设、分散管理为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宜阳现有的18座规模化供水设施、18个污水处理厂和68个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运行状况在总控室的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城乡运维一本账。运维是“赔本买卖”,洛阳则以“以城补乡”,在城乡一张网的基础上,用城、商供水的盈余补乡村污水处理资金缺口。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已经运营一段时间的杏花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周京伟介绍,村里的微动力排水设施,每月电费、人工等成本约2000元,按照2元每吨的用水价格,村里水费收入可以覆盖排污成本,这被称为“以供补排”。
栾川县则将村级收费与乡镇补贴一同纳入自来水公司,除了以供补排,加上以城补乡、以商补农等措施,用城、商供水的盈余补乡村污水处理资金缺口,这被称为“以城补乡”。
栾川县还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除了将建设资金全部注入自来水公司外,还把全县原有的水库、水厂、污水处理站等相关资产划入自来水公司,用以壮大自来水公司资产规模,在提高融资贷款能力的同时,增加其盈利项,确保城乡供排水一体常态化良性运营。
建得好、用得起、管到位、可持续。2022年,洛阳市已实现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6.05%。
社会成效如何?
“小切口”惠民生,推动乡村“大突破”
“污水收集率100%,除15户长期不在村里住的村民,其余243户全部改厕到位。”9月5日,乔二元介绍,政府项目扶持,村民筹资筹劳,共铺设供水管网4000余米,实现全村集中供水全覆盖;铺设污水管网5800余米,在每排民居的出口处建设一个10立方米的“小三格”化粪池,在全村地势最低处建设300立方米的“大三格”化粪池,通过集中转运、粪便还田,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因为“小三格”“大三格”成本低,该村水费价格是1.5元/吨。
村民乔振标院子后面就是村里建的“大三格”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没有异味。他介绍,以前每次抽粪就得花几十块钱,现在建起“大三格”,村民不用花钱,村集体基本也不花钱,“经过沉淀、发酵等处理后的污水,是不错的有机肥,村里种瓜果蔬菜的,都拉走上地了”。
供排水一体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抓手。杏花村铺设5.5公里雨污水管道和更新改造6.2公里自来水管道,实现全村供排水管网全覆盖;建成日处理污水5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站一座,覆盖全村286户;通过供排水建设带动改厕工作,全村目前完成改厕235户,改厕率达到95%。通过全面实施工程,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乡村风貌得以极大提升,文旅产业随之蓬勃发展。火车餐厅、见鹤湖栈道、房车露营点、民俗馆、村史馆……新的景致越来越多,为本村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2022年,杏花村集体收入超120万元。
乔二元说:“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垃圾、改厕、改厨问题,这种做法,群众再也不说是‘面子工程’了。”
【记者】黄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