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海关所属皇岗海关关员在福田口岸旅检进境渠道发现,一名女性旅客衣物紧绷、行走姿势较为怪异。经鉴定,该旅客人身绑藏的9条活体蛇为王蛇、6条活体蛇为猪鼻蛇、4条活体蜈蚣为秘鲁巨人蜈蚣、1条活体蜥蜴为柔蜥属蜥蜴,均为外来物种。目前,该批活体动物已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异宠是“异域宠物”或“另类宠物”的简称,是指被人们当做宠物饲养、观赏和经济利用的外来野生动物,既包括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也包括鸟、兽、两栖、爬行等脊椎动物。
如今,随着宠物经济发展,宠物市场不再只是犬猫的天下以蛇、蜥蜴、壁虎为主的爬宠收获了不少人的青睐。社交平台上,不少发布“异宠”相关内容的博主粉丝众多,惹得不少网友跃跃欲试。
事实上,不是什么动物都能作为宠物。一方面,异宠未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一些仍具有攻击性,对人的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另一方面,某些异宠携带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可能给饲养者带来健康风险。
还要看到,不少卖家没有相关资质,打着售卖异宠的幌子非法贩卖野生动物,其中不乏非法入境的外来生物。消费者如果购买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即便是作为宠物饲养,也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刘万学表示:购买异宠时,要先确定该物种是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物种或重点管控的外来入侵物种。如果是,务必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规饲养。饲养后,不得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异宠放生会造成一些外来物种异地扩散。
4厘米长的蚂蚁、3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它们的体型之大,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2022年,我国海关截获“异宠”等外来物种991种2012次,其中就包括它们。
饲养异宠不仅关乎个人喜好,更关乎生态安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异宠”。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表示,异宠是野生动物,它们或来自野外,或来自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后代。无论是哪种情况,异宠交易对动物福利、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渔业生产等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外来物种侵害问题。“异宠进入陌生环境后,结果往往就是两种:难以适应很快死亡,或者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孙全辉说。
还有些人出于好奇心,跟风通过特殊途径购买异宠,但由于对于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不了解,往往选择弃养,不少人会选择直接放生。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严重破坏生态安全的!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对农林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一些猎奇的宠物爱好者从国外非法网购的国内没有自然分布的新奇异宠,不仅可能携带动植物疫病疫情,而且由于没有天敌压制,一旦逃逸或被遗弃极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
以鳄雀鳝为例,其进入户外水体后会大量捕食本土水生生物,可直接导致本土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急剧下降甚至灭绝,危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还有这些常见的“异宠”,一起来了解下——
●银环蛇
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意大利壁蜥
生命力极其顽强,通过竞争、置换和杂交,会对本地蜥蜴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它们食谱很广,会对许多物种产生威胁。
●鳄雀鳝
大型凶猛鱼类,是北美7种雀鳝鱼中最大的一种,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如若放到天然水域,会对本地的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
●火蝾螈
其眼睛后部和背部有毒腺,会分泌出类似牛奶的毒液,对很多生物有害。
●巨型海蟾蜍
体表有深色斑点,能够分泌毒液。毒液可通过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
●穴兔
因其能挖掘复杂的兔穴网络而得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
●蜜袋鼯
一种有袋动物,身体两侧拥有滑行膜,从手关节延伸到脚踝,有利它们在树林间滑行。
●非洲大蜗牛
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中国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蓝环章鱼
是一种小型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属于剧毒生物之一,被这种小章鱼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
●弓背蚁
又名巨山蚁、木匠蚁,筑巢于潮湿的地方,喜欢挖掘已被水破坏的树木,巢穴可以是横梁,地板或墙壁。
●日本大锹甲
体型较大,身体长度可达8厘米以上,如果进入我国野外成为入侵物种,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扰乱食物链。
●多米尼加红巨人蜈蚣
具有毒腺,若被其咬伤,局部将发生红肿疼痛,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甚至出现紫癜。
所以,在入手“异宠”之前,请务必确认这些动植物不属于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物种,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切勿通过邮寄、携带等方式从国外引入活体“异宠”。还有,切勿随意弃养、放生“异宠”哦!
【来源】人民日报、南方+、中国环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