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广式自鸣钟“威水史”!《时间修复师》作品研讨会举行

南方+ 记者

日前,长篇小说《时间修复师》作品研讨会在花城文学院举行。

《时间修复师》讲述了一个关于广式自鸣钟修复的故事,展现了广式自鸣钟的辉煌历史,引申至对时间、历史、人生的思考。

作者卢欣曾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多年,对广州文史、广府文化有深入研究,多年来专注于非遗题材写作。该书出版后获评论界一致好评,入围“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研讨会上,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宾杰介绍,卢欣一直深耕非遗题材,广式自鸣钟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它的发展是广东一口通商时期商业史的一部分,体现着岭南文化的多元交流。作品在讲述人物命运的同时,也挥洒笔墨描绘岭南手工艺,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生存环境和饮食生活习惯,展现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

“卢欣将手艺跟人的命运相结合,这样手艺就活了。在叙述手法上,闲笔的运用尤为值得称道,让故事留有空白,别有余韵。”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小说探索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独具意义和价值的。笔调处理方面也值得赞赏,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到位,铺垫、起伏、转折游刃有余。

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看来,《时间修复师》是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放在广州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放在广州民俗风情当中来书写手艺人的,故事的深度、厚度由此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广州的民俗风情在《时间修复师》表现得很充分,广府饮食文化、广东人务实低调的本色、岭南气候地理特色等都有所体现。”他说。

“《时间修复师》不是向未来穿越,而是向过去穿越,选择向传统致敬。”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这是一部传统与当代巧妙结合、沉静大气的好作品,它具有文学的灵动、哲理的厚度和历史的广阔性,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大情感,使作品呈现出“广式”的优雅。

“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小说把我们引入对于时间的流逝、人生主题的思考。”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认为,这一类创作需要具体的、实证的材料,需要对书写对象有深入了解,才能呈现具体的气息和味道。同时,时间一方面记录了人生各个时期的状态,无论是生活的起伏,还是爱恨情仇,另一方面又是在消解、冲击、冲刷,把一切变得平淡。

小说中“时间”这一主题,引发学者专家们热烈讨论。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文学院原院长伊始表示,《时间修复师》里讲到了时间、时刻、时段,不同概念之间的描述是细腻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郭小东说,大多数作家津津乐道的是一个时代,只有少数才会留意时间,并将其作为写作对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茉琳表示,好的小说时间节奏可快可慢,作者像一个交响乐的指挥者,时停时急,正因为有这种变化,《时间修复师》里的文字充满魅力。

而在非遗方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则认为,广钟是广州地理文化源流中的标志性象征,别致的特色手艺承载着文化交融的内涵,形成了地理人文特点。

“广钟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中西文明在相遇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小说无论是在取材还是结构叙事上,都如同一座广钟般精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学者李德南说。

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眼中,《时间修复师》拓宽了广州文学的题材,是一部有文化雄心的作品。《华夏》杂志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说:“广钟在时间洪流中渐被人遗忘,任何时代都需要修复时间的人来延续生命的记忆、家族的血脉、人类共同的情感,这也是传承技艺,保护非遗的意义。”

“希望广钟修复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历经沧桑仍能流传下来,最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历史记忆,岭南文化特色,能够不断被发掘、传扬。”卢欣表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注重传承与革新,如何走进现代生活,让尘封已久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这对于广钟修复技艺来说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广钟背后的故事与钟本体一样动人。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秦翊珊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