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篇《小池二首》(之一)中记录着一段古老的仲夏记忆。炎炎夏日,坐摇葵扇,清凉世界,出自手中。从唐朝算起,这段关于葵扇记忆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时间拉近些,在许多70后、80后朋友的脑海中,也许还依稀记得儿时的夏夜里,阿婆哼着摇篮曲、摇着葵扇送来凉风画面。
说到葵扇,不得不提的便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有着“葵乡”美称的新会。提起新会,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皮的画面,不过,“葵”也是这座古城的象征。
其实,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蒲葵种植,早在千百年前,新会就已享有“葵乡”的美誉。如今,在新会圭峰山下,潭江水畔,南坦岛上,种植着1500多亩蒲葵树,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连片生态葵林,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蒲葵林。
清晨时分,水雾氤氲,江面上如同挂起了一层纯白的罩纱,漫游在蒲葵林中,仿佛能够穿过历史,领略一番新会人关于“葵”的艺术。
《葵林晨曦》。 周学勤 摄
源起魏晋
历千年而不绝的生活美学
盛夏时节,燥热的午后,打开空调或风扇,再来一口冰凉的西瓜,成为当代人们消暑的日常操作。然而,在电扇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一把葵扇可以说是居家必备。
晚饭后,街巷里,榕树下,伴着蝉鸣狗叫,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摇着葵扇上街串门。手中葵扇轻摇,徐徐凉风轻抚脸颊,不仅驱蚊,也赶走了人们劳作一日的忙碌与倦意。而这些曾经陪伴了无数人漫漫长夜的葵扇,绝大多数都产自广东新会。
据《史记》记载,新会葵树种植、葵艺加工自东晋时起,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上至高官,下至黎民,都对精巧又实用的葵扇宠爱有加。
新会葵艺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的原材料“蒲葵”有其独特优点。新会蒲葵是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用它制成扇,光泽可观,娇艳雅致经久不枯,为他地所不及。
《新会县志》也称:“考此扇兴于晋时,谢方傅执之,王丞相捉之,其价顿贵。其制雅而出风和好。督抚两院每年采为方物而货于天下。”清道光年间,新会蒲葵林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生葵1.05亿柄。
明清之时,新会蒲葵生产、葵扇的出品及销售逐渐走向黄金时代:“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红毛、日本、琉球、暹罗、角斗、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营利。”
当年,以新会商人为主形成的葵扇“出江帮”,在明代就在苏州、重庆、汉口、长沙等地建有“冈州会馆”,可见葵扇外销之兴旺。
清凉之外
魅力非凡的艺术瑰宝
在历史的长河中,“扇文化”在我国有着独特的意义。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雨疏风骤,人们手中都拿着扇子,可见扇子的作用不单单只作纳凉之用。
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称“南粤一绝”。据介绍,葵业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厂、500多个花色品种。
当下,新会葵艺制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门类:一为日常用品类,包括葵蓬、葵刷、葵扫、葵蓑衣等;二为编织工艺类,包括花篮、通帽、藤席、坐垫、画帘等;三为享有盛名的葵扇类,书画、刺绣、烙画等工艺与葵扇的结合令其独树一帜。
根据工艺的不同,葵扇可分为长柄、二旗、三旗和玻璃扇;玻璃扇以火画扇和葵织扇为主,是广东四大传统工艺之一。其中最为精湛的当属新会的扇王——火画玻璃扇。
清代同治年间,新会画师陈晚试图将书画印在普通的葵扇面上,但粘贴画作不牢靠,直接水墨绘制又会褪色,最后改用香火在扇面烫画,火画扇由此而得名。
屏风烙画葵艺扇。 廖惠林 摄
与制作扇风纳凉的普通日用葵扇不同,工艺葵扇的选材与加工格外讲究。叶面张开的大蒲葵只能用来制作扇凉的日用葵扇,要打造精良的工艺葵扇必须选用尚未张开的新叶,因为形似毛笔,当地人俗称为“葵笔”。葵笔用手打开,在阳光照射下像玻璃一样又薄又透,用它制作的葵扇因此得名“玻璃扇”。
葵扇凹凸不平,相比纸上绘画,烙画极有难度。烙画的力度全靠作画人灵活把握,下手太轻烙不出线条,下手太重又会把扇面烙穿,朴实无华的葵扇能否焕变成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关键就在烙画。
也正是因此,火画玻璃扇能与江苏檀香扇、四川竹丝扇、浙江凌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全因它用火笔烙画的高超技艺。
20世纪70年代葵艺厂烙画车间。 受访者供图
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赞曰:“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关山月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命运起伏
“南粤一绝”焕发新生命力
“最盛时期,几十家葵厂同时开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葵扇。”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新会葵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回忆道。16岁入行的廖惠林,见证了葵艺市场的全盛时期,也成了新会葵艺厂的最后一任厂长。
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葵艺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萎缩。更糟糕的是,因为葵艺制作工序烦琐,老师傅们纷纷转行,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
1999年,在其他工人纷纷转行时,廖惠林却自掏腰包,组织下岗师傅和手工艺人,创办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彼时,廖惠林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葵艺断在自己手上。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新会葵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正在制作葵艺扇。 受访者供图
2002年,应新会葵博园邀请,廖惠林入园经营和现场演示葵艺加工的各种操作工艺。此后,随着新会区政府对新会葵艺的保护和传承日渐加强,群众对新会葵艺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廖惠林接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葵艺的传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活化千年新会葵艺,廖惠林走出了一条向精品化、礼品化发展之路。
在廖惠林的创作中,他把新会美景绣到《小鸟天堂》绣织扇上;借鉴国画、剪纸、浮雕等表现手法,以贴画形式创作《长寿》绣织扇等;而他擅长的核心工艺品——“烙画扇”,则是用电烙笔在葵扇面上作出精美的画,让普通葵扇焕发生机,让葵扇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
2008年,新会葵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廖惠林成为“新会葵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跟随时代的脚步,如今的“烙画”技艺已不再局限在小小的扇面上。从长卷、抱枕到服饰、灯具,葵艺师们发挥想象,将古老的传统技法与现代用品相结合,让烙画艺术以更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今,在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新会葵艺也已突破了原来的品种门类,或编或烙或剪或贴,在多种手工技艺的融合下,这项传承了千年的非遗技艺有了更广的表现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君.新会葵艺:“南粤一绝”绘新篇[J].小康,2023(24):60-61.
[2]《广东新会葵艺传承千年 探索创新融合焕发活力》中新网,2023-3-11.
[3]《葵叶为卷,火笔作画!新会的历史就在葵扇上……》新会发布,2022-12-23.
[4]蒋海霞,陈振益.新会侨乡火画扇工艺的研究与传承[J].艺术评论,2016(07):114-116.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6.07.025.
[5]邹咏梅.新会葵艺艺术特征探析[J].艺术评论,2015(08):121-124.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5.08.030.
[6]陈振益.新会侨乡传统葵艺采风纪实及研究——兼论葵艺的传承发展之路[J].美术大观,2014(04):74-75.
[7]《新会葵艺:清凉之外的别样魅力》中华网,2017-05-24.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