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秀才”日前因违反平台规定被封号。时隔约一周后,相关消息再度登上热搜引发关注。9月10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微博等平台应加强对算法推荐模型的优化调整,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避免“流量至上”。
9月2日,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秀才”被封号。公开信息显示,由于违反平台社区自律公约的相关规定,该账号已被封禁。该账号IP属地为安徽,粉丝数量超过1200万,作品获赞超过2亿。
“秀才”账号被封禁后,南都记者获取了一份检举税收违法行为受理回执。该回执写明,2023年8月15日对徐某某(网名“秀才”)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检举,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于当日决定受理。9月4日,南都记者就此致电亳州市税务局,其工作人员表示,确有“秀才”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举报,该局也关注到了相关报道和议论,“具体情况还需要核实,正在调查中。”
在“秀才”账号被封禁多日后,“秀才”再度出现在热搜之中,不少网友开始追问秀才姓甚名谁,为何屡上热搜?有网友表示,“秀才”被封之后因屡上热搜,而引发了更多的好奇与围观。相关信息二次传播,微博等平台是否有借此获取流量,并对公众造成误导之嫌?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南都记者,“秀才”被封号之后,相关话题再次出现在热搜上表明,微博等平台应加强对算法推荐模型的优化调整,避免“流量至上”。该话题的持续出现,实际上也会影响受众对话题生成平台的印象和认知。
朱巍认为,“部分违法违规账号被封禁之后,账号背后的行为人、注册人、使用人等都应列入黑名单,不再因为相关检索而引流至违法违规内容。”朱巍称,互联网平台应当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和舆情引导。“加强内容审核,留意各类蹭热度流量及‘拉踩引战’话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该类内容对公众产生影响。”
采写:南都记者 彭雨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