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尖传递爱,
在特殊教育讲台,
他一站就站了21年,
只为守护斗门特殊的“他们”;
当全能型教师,
他在乡村学校坚守32年,
只因那里有他最深的牵挂
......
在不起眼的基层各处,
斗门教师执着坚守,
因责任,也因热爱!
爱聚指尖
守护无声世界
清晨,斗门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覃焕峻比划着干净利落的手势,教听障孩子们沟通与表达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更轻松理解他的意思,他还会配以丰富、夸张的表情来说明。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覃焕峻已经站了21年,从培智教育转向听障教育,他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点亮特殊孩子世界的微光。
▲覃焕峻
“孩子们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非常可爱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包容、接纳、耐心引导他们。”覃焕峻说道。
2003年,覃焕峻来到斗门工作,负责教授听障班的所有课程。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特点有所不同,覃焕峻需要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特教班哪怕只有8个学生,学的东西都不一样。”覃焕峻说,同一堂课里,可能这个孩子只需要认识苹果,另一个孩子则需要学会写“苹果”这个字。
普通孩子教两三遍就会的词语,覃焕峻需要花费10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机械重复着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
在教学之外,覃焕峻有时还要担任保姆的角色。有些学生大小便不能自理、无法独立吃饭,覃焕峻就一个个带着他们学习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对于无法到校上课的特殊学生,覃焕峻就送教上门,为孩子做康复训练,教授文化知识,足迹遍布斗门各个村居。
小俊(化名)是覃焕峻教过的一名听障学生,7岁的他刚被送来学校时,一句话都不会说,只能咿咿呀呀地表达。在覃焕峻一对一的训练、手把手的教学下,小俊慢慢学会了手语和写字,甚至会说简单的词语,和父母沟通交流。
▲覃焕峻送教上门
“同为教师,我虽然不能‘桃李满天下’,但是带过的孩子只要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社会,我就心满意足了。”覃焕峻说道。
还能为听障人士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覃焕峻心头。最终,他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协助公检法等部门进行手语翻译,搭起听障人士无声沟通的桥梁。
“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被社会需要,无疑是幸福且快乐的。看着特殊的他们,慢慢能走向社会,一切付出都值得。”覃焕峻说。
与覃焕峻一样“执着”
的斗门身影还有不少。
年过5旬的苏浩庆老师,
在白蕉镇一乡村小学的讲台上,
一站就站了32年。
默默当起“全能型”教师,
“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美术、综合...全教过”
“全能型”教师
坚守32年
“苏老师快帮我看看,我这样写对不对?”白蕉镇竹洲小学教师苏浩庆一踏进班级,就被孩子们追着问问题。
竹洲小学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六乡片区竹洲村,距离江门、中山仅4公里之隔。苏浩庆1989年从高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只身来到斗门,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1991年苏浩庆来到竹洲小学,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学校还没有通自来水,连喝水都要去几百米外的村里挑水。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苏浩庆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他样样“精通”。“记得课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星期要上31节。”苏浩庆回忆道。
▲苏浩庆在给孩子们上体育课
随着乡村学校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有了更多的新老师加入。苏浩庆笑着说:“现在我只用教数学和体育两门课了。”
他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更体现在方方面面。
2004年,苏浩庆家访时意外了解到学生小燕(化名)因家庭条件困难,正在考虑辍学。“教育真的很重要,千万要坚持学习啊,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苏浩庆焦心地做着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苏浩庆争取下,学校减免小燕两年的学费,而后他积极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联系个人、企业对她一对一助学。就这样,小燕靠着每月800元的助学金,从小学一直念到大学毕业。
▲苏浩庆正在家访
乡村孩子基础薄弱,需要更多的耐心、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对此,苏浩庆暗暗努力,刻苦专研备课,“我要让孩子们在十个枯燥无味的数字中,找到学习乐趣,掌握人生的方向盘。”每当看到学生们取得进步时,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据了解,苏浩庆的默默坚守和耕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师生的肯定,先后获得“最美的乡村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十余项。
32年以来,苏浩庆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每天早上7:00便早早地到校巡视班级,关心学生;晚上常常批改作业到20:00后;如遇上测验,甚至改到23:00后才离开学校。
小斗聊起为什么不离开竹洲,他说:“其实我不是没有机会离开,但心里始终记挂着孩子们,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1989年,苏浩庆的同学联系他一起去深圳发展,他拒绝了;2000年,领导想调苏浩庆去六乡中心小学,他再次拒绝了;2005年,苏浩庆又有一次机会调动去白蕉镇里......他深爱着竹洲小学的孩子们,拒绝了多次离开这里的机会,坚定地选择留下。
“我老家的条件艰苦,我从小就知道,读好书才能走出去,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苏浩庆说,“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改变命运。”
苏浩庆的第一批学生笑着跟苏老师说:“我是您教的,我儿子也是您教的,我孙子后年(2025年)也要上小学啦,到时候还要辛苦您了。”
“我要做个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老师。”苏浩庆的无私奉献,点亮了乡村的希望,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基层教育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
他们如同一盏明亮的灯塔,
照亮着孩子们的前行之路。
关注我们的新伙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