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求学时期,因为遇到过好老师,他们很早便萌生教书育人的想法;多年以后,他们走上教坛,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将曾经收获到的爱心、耐心以及知识的光辉播撒给更多的孩子。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南方+河源频道带您走近河源教坛躬耕者,聆听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感恩人生路上遇到的好老师,祝你们教师节快乐!
曾经,因感受过老师的用心付出、不计回报,他对三尺讲台心生向往。
后来,他不仅如愿以偿成为灵魂“摆渡人”,而且抓教学质量、抓队伍建设、抓内涵管理,教育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他是宝源学校校长邹伟光,进入教育行当20多年,却仍称自己是一名“新手”教师。
今年教师节,这名源城区“优秀校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从教经历。
进入教育行当20多年,邹伟光仍称自己是一名“新手”教师。
初心不改
阔别10年重返讲坛
邹伟光最早在啸仙中学任语文教师,后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源城区教育局工作。2019年,阔别教坛多年的他重返校园,担任宝源学校校长。人生重要关头的几次选择,都受到心中怀揣的教师情结影响。
“在市一中读书时,遇到的好几位老师爱生敬业,他们平等、公正、真诚地对待学生,业务精湛,成绩突出,或多或少使我萌生成为教师的想法。”邹伟光小学在农村度过,初高中进入河源市第一中学就读。中学时代遇到的好老师,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职业选择。高中毕业距今已逾25年,每当教师节,邹伟光还是会记得给以前的班主任、授课老师发送祝福信息。
在区教育局工作10年后,邹伟光再次转轨。“最鲜活的东西在课堂,我乐在其中!”他谈及,机关单位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主要跟文件打交道,研究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做好区域学校布局规划与综合管理;回归教学一线,任务不免繁重,但实践能令人产生更多思索。
今年教师节,邹伟光获评源城区“优秀校长”。
邹伟光来到的这所学校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宝源路上,虽处市辖区,但3公里开外便是新丰江水库,相对中心城区、东埔建成区学校,位置较为偏远。“学校在城乡接合部,学生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问题小孩比较多;学校校舍建设投入少,目前仍无法提供学生宿舍;学生活动场地破旧、场室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简陋。”邹伟光提到,学校约五分之一学生是源城区户籍人口,五分之三来自河源其他县区,另有五分之一学生从外市外省而来。
学生基础底子薄、思想情况复杂、身上陋习较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邹伟光开启他的教学管理实践。
立足实际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邹伟光尤为重视学生的美育和德育教育。“只讲成绩,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宝源学校重视配齐配强美术、音乐、体育教师,开齐开足相应课程。学校不仅组建许多社团、兴趣活动小组,而且连续3年举办校园美术节,并得到区内愈来愈多的兄弟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可。邹伟光认为,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降低陋习行为的发生概率;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打好基础,让他们受益终身。
宝源学校重视学生美育和德育教育。
除了担任校长外,邹伟光还负责给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我做过班主任,知道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教育不是以威严约束人,而应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多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只有愿意跟老师说心里话,才能听得进去教导。”
宝源学校是源城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97年开办时,只有十几个班。后来,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峰期学生多达3500名,班级规模增至60多个。邹伟光回忆,宝源学校学位曾经“一位难求”,然而随着城市东扩,新办学校越来越多,优秀生源被分流,学生人数减少,班级规模也逐渐缩小。
学生向中心城区汇聚的同时,教师群体也开始流动。邹伟光说:“宝源学校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老师多在城区买房,很多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组长因而外流,导致紧缺学科教师严重不足。”
面对“骨感”现实,邹伟光狠抓教学质量、抓队伍建设、抓内涵管理,孜孜以求寻找破局之路,多管齐下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源城区共有70多所学校,2019年综合实力还排名靠后的宝源学校,近年来找准办学定位和突破口,稳抓稳打,连续几年获市、区年度初中教育质量优秀奖、三等奖;小学教育质量检测一度从40名开外挤进前20名。邹伟光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良心工程。我始终记得当年的初心,立足实际,尽其所能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南方+记者 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