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戚世隽做客“广州诗词之夜”,与广大读者分享元杂剧“压卷之作”——《西厢记》的经典魅力。
“广州诗词之夜”由广州市文联、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购书中心、广州市作协承办。
戚世隽介绍,中国戏剧史研究以王国维为开端,吴梅、齐如山先生踵其后。原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学术大师王季思教授以“不读六经爱五剧,西厢浪子是前身”自况,在岭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以古典戏曲研究为特色的学术团队。随后,继任者黄天骥等学者又从“注五剧”到“解五剧”,成为中国戏剧研究领域的重要流派,一枝独秀。
《西厢记》问世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明代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说:“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后来,它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两座高峰、“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戚世隽表示,《西厢记》故事并非王实甫原创,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经过王实甫的创作,才令这个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才子佳人”的审美范式。
讲座现场,戚世隽按照文本顺序,带领读者一一品读了“奇逢:临去秋波那一转”“转机:孙飞虎围寺”“波澜:老妇人赖婚”“莺莺的担忧”“郑恒与大团圆结局”等关键情节,在戚世隽生动细致的讲解下,读者纷纷沉浸在《西厢记》动人章节之中。
据悉,《西厢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待解之谜。如“月下佳期”一段,在张生、崔莺莺幽会时,作为二人的重要牵线人红娘,在完成引出任务后,是否仍然在场?
戚世隽以《西厢记》大量文本和插图,明确指出了红娘作为“窥视者”的形象,并分析了文本形象和舞台形象的差异:“从来古典戏曲中的唱是两用的,即使红娘未下场,也只会如同聋盲一般,绝不会做出潜听偷视等状,以致干扰生旦二人的表演,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西厢记》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戚世隽表示,《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杨乐娟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