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一个“泵”,收集和排出血液;瓣膜是心脏泵血的“阀门”,当它出现故障,换“阀门”成为解决“心病”的最佳选择。
近日,粤北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伍源团队,成功实施韶关首例“干瓣”置换术。不同于常规的机械瓣膜,“干瓣”作为新型的生物瓣膜,更接近于人体瓣膜,维持着正常的心脏“阀门”功能,还有其他好处。
健身后胸闷气促,医院检查发现“心病”
前不久,李先生在健身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并立即到当地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发现有心脏杂音,心脏彩超及CT结果显示主动脉根部动脉瘤、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没有耽搁,李先生动身前往粤北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伍源门诊处就诊。
“情况不容乐观,病情较严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还可以及时干预,否则会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失代偿后心衰,甚至会出现主动脉根部瘤破裂导致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伍源说,最适宜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
根据李先生病情,伍源团队经讨论后,将手术方案确定为Bentall手术(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瓣膜置换手术中,瓣膜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伍源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人工瓣膜有机械瓣与生物瓣。机械瓣是由热解碳镀层的复合材料制成,理论上可终身使用,但需终身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生物瓣由牛心包或猪瓣膜等生物材料制成,更接近于人体瓣膜,无需终身抗凝。”
生物瓣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且瓣膜可能出现衰败情况需再次手术处理。伍源说,通常将患者年龄作为选择依据,65岁以上患者建议置换生物瓣,65岁以下患者建议置换机械瓣。
为患者多想一想,“干瓣”技术留“后路”
“为追求更好的疗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多为患者想一想。”伍源介绍,对于54岁的李先生而言,理应选择耐用的机械瓣膜,而他热爱运动,若过程中出现磕碰,有可能出现不可控的出血症状。
“李先生现如今才54岁,生物瓣使用寿命只有10—15年,那岂不是60多岁又要再次手术?”讨论中,主治医师夏子怡提出疑问。
伍源解释,按照国际上的瓣膜病管理指南来说,最新一代的生物瓣膜“干瓣”,具有更强的抗钙化能力、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更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使用时限最多可延长至25年。
同时,“干瓣”在设计时采用了最新的“可扩展瓣架”技术,使得其可用于“介入下瓣中瓣植入”,为患者留了一条后路。伍源称,在使用几十年后,如果发生衰败,可通过经导管微创介入方式在原有瓣环内置入一枚新的生物瓣,无需再次开胸手术。
经过反复研讨后确定,伍源团队使用“干瓣”为李先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置换“心门”。
手术由伍源担任主刀,廖成全担任第一助手,冯远平担任第二助手。麻醉科实施麻醉,体外循环团队保驾护航,手术室严密配合。手术稳健流畅,术毕经食管超声检查显示新瓣膜启闭良好,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经过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危重症术后观察、治疗、护理以及康复治疗的介入,李先生安稳渡过围手术期难关,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伍源说,这项新技术在韶关的首次开展,能为心脏瓣膜患者带来更优的生活质量,“标志着韶关心脏瓣膜疾病的救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夏子怡 张冬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