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再起航,到东印度洋开展综合科考

南方+ 记者

00:25

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起航,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科学考察

9月10日上午8时,细雨绵绵中,“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基地起航,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此次航次搭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山大学等13家单位科研团队的28项科研项目,计划海上作业80天,预计航程逾1.2万海里,将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区的多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研究。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将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该航次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由研究员王卫强担任首席科学家。

“迄今为止,印度洋是最缺乏现场观测的大洋之一。”王卫强介绍,印度洋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和能量交换等皆起着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季风携带大量水汽,对我国华南和长江流域有着重要影响。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整个航次计划开展东印度洋海域相关科学研究,将解决“热带东印度洋的动力过程、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理之间的耦合联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区的多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研究,深入探究热带东印度洋海岭区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动力过程、物质输运及其区域气候效应,提升我国海洋治理水平,助力海洋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

本航次基于多学科联合观测,拟获得大量基础数据,研究成果将揭示东印度洋动力过程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沉积过程的机制,阐明营养物质来源;同时,理清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阐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揭示生物群落对物理过程的响应和指示作用以及认识古气候变化。

从2014年开始,南海海洋所在该观测区布置水体环境观测潜标,迄今为止已连续稳定运行8年,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动力学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

本航次将在重点观测区布放观测系统,针对该地形进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观测及其与海底沉积和地质之间的关联,做进一步系统和深入观测。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以航次加大周边国家科研合作交流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多年来,南海海洋所围绕‘海丝路海洋灾害与保障’的国家需求积极布局,连续多年在东印度洋进行考察,支撑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南海海洋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林强表示,希望通过科考航次,加大与周边国家的科研合作交流。

自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东印度洋共享航次已开展14个年头,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0年以来持续资助该航次,国内多家单位在该航次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产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这次扬帆远航的“实验6”是一艘中型综合科考船,是国内首艘采用最先进的混合冷却及D型吊舱推进技术的科考船,实现了国产大容量地震空压机和国产科考升降鳍板的首次装船应用并取得成功。

作为“海上的移动实验室”,“实验6”配置了通用干性实验室、通用湿性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洁净实验室等现代化船载实验室,以及样品冷藏和冷冻室,总面积超过330平方米,能现场进行多学科的样品处理与分析,并通过卫星通信实现与陆基实验室同步数据传输。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采写】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