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东山村,田间道路上,推土机响起巨大的轰鸣声,地里劳作村民的话语声此起彼伏,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绘就出一幅幅“秋耕图”。
水稻长势良好
筑牢安全防线,端稳手中饭碗。今年以来,浈江区大力引导种粮大户们开展耕地流出整改,推动撂荒地高质高效复耕复种,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如今的致富地。
据了解,该村的撂荒地共有100余亩。今年,在当地镇、村两级的大力整治下,100余亩撂荒地全部复耕,现已全部复种香蜜薯。
光秃秃的土地穿上了“绿衣裳”
“现在种植的是香蜜薯,它软糯香甜、细腻软滑,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农技员王育光告诉笔者,部分村民把薯苗插得较密,且根部和苗尖的部位未将土压实,会影响香蜜薯的生长,因此需要现场指导村民插苗,才能保证香蜜薯的生长空间。
村民们正在栽种香蜜薯苗
“我这100亩香蜜薯,亩产能在5000斤以上,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现在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农户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多了,确确实实是为民办实事。”东山村委党支部书记周新彬说,接下来,将巩固好前期的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效,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及时掌握撂荒地复耕动态情况,完善耕地管养机制。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
在犁市镇黄塘村、群丰村的垦造水田项目现场,笔者放眼望去,这片728亩的土地,一串串水稻已经压弯了“腰”,阵阵稻香扑鼻而来,农民正抢抓当前晴好天气进行秋收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此前,这里还是一片干旱缺水的撂荒地,如今已经重新充满生机。
“我们采用水稻和其他作物轮作的方式进行复耕,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既能有效改善土质,降低化肥用量及种植成本,提升来年的水稻产量和品质,又能实现一地多收,提升经济效益。”犁市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一场必答的考卷。“我们通过出台各类政策,引导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做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夯实粮食根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浈江区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在政策的引导下,浈江区各镇仍在不断探索让昔日的撂荒地重新披上“绿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歌前进。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林绮赟 王敏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