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伊始,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开始进行紧张的教学工作,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亦是如此。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于广东而言,则是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后的首个教师节。对于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为初心、肩负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重任的党校来说,是一次动员建设高素质党校人才队伍的良好契机。
9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举办了一场教师节座谈会,会议在庆祝节日之余,还围绕广东党校工作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等话题进行探讨。
放在广东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下作考量,这场座谈会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
一场讨论 一次敦促
虽然举办教师节座谈会是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每年的“例牌”,但今年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不同于往年。
从时间坐标上来看——
2023年是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也是广东省委党校建校73周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首次提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并作出全面深刻阐述。3月29日,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会议召开,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部署。
8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要求“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政治把关,持续下大气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党校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但同时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从广东的新使命新任务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4月亲临广东视察,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6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形成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任务书。
对于全省党校教师队伍来说,如何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如何引导在校学习的各级领导干部把准吃透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蓝图,都是教学科研的重大课题。
从座谈会内容来看——
虽然是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举办,但会上讨论的大多是党校发展的共性话题,包括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深化理论和对策研究、培养高素质党校人才队伍等。须知党校高质量发展,全省是“一盘棋”。
由此看来,今年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的教师节座谈会,既是关于全省党校系统如何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场讨论,也是对党校教师抢抓机遇、担当作为的一次敦促。
“桥”和“船”的问题,怎么解决?
目前,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是要将其转化为大地上的“实景画”。想要完成“过河”的任务,必须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从字面上来看,“桥”和“船”,意味着路径和方法。
广东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施工图,各地各部门要做的是狠抓落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党校教师来说,就是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
近期,广东各级党校有多个课题获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立项;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有80多个项目立项。这些项目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比如省委党校的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协同监管研究》,广州市委党校的课题《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广东实践研究》等。项目均由领军人物、优秀人才“挂帅”,其中不乏青年人才。
从本质上来说,这考验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除了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外,党校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培养。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党校培训中理论教育学用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问题的症结在于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怎么看”讲得多、“怎么办”讲得少;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专业化能力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也就是要“务实管用”。
这个话题也在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师节座谈会上进行了讨论。梳理与会者的发言,可以发现几个聚焦点:
一个是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授课质量。有教师认为,应注重从学理构建、问题导向、观点阐发、表述设计等各方面提升课程质量。统筹好师资力量也同样重要,比如省委党校采用“学界讲理论、政界讲政策、业界讲实践”教学模式,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等纷纷走上讲台,让干过的人讲干过的事、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
再一个是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之一,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陈晓运认为,党校教研人员要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最近几年,我所在的教研团队走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走了2/3的县(区、市),走得多、听得多,思路也越走越宽。”
还有一个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党校的学员多是各级领导干部,专业背景多元,工作经历多样,更不乏实践经验。笔者注意到,省委党校这些年已组织开展60多期学员论坛,学员们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不少成为教师授课的破题点和切入点。此外,学员参与决策咨询已经成为常态,他们对现实问题有着敏锐的感知,并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思考解决之法,往往能够献出“金点子”。
党校教师队伍要“过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放到党校教师身上,则有着独特的意涵。
原因在于,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党的学校,是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党员干部。因此,党校教师也不是普通教师,其职责有所不同——
“传道”,就是要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业”,就是要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惑”,就是要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
这些属性和技能,意味着对于党校教师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为此,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师节座谈会上提出,着力建设过硬党校教师队伍。“过硬”二字,道出内核所在。
对于这两个字,需要从4个维度加以把握——
一是“政治强”。理论上的清醒,来自政治上的坚定。党校姓党,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必须筑牢政治忠诚、强化理论武装、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办学活动上。
二是“信念坚”。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校教师肩负着为党员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信念坚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始终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
三是“业务精”。若要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撑,党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本领和素养。对此,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王培洲认为,需找准一个方向,深挖一口井,甘坐冷板凳,厚积薄发,“这样讲出的课程、做出的科研才能说服人、打动人”。
四是“作风正”。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至于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一言以蔽之:“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
庆祝教师节,为的是引导社会各界感念师恩、礼敬教师。对教师来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溯初心、思索未来,亦是其意义所在。
南方+记者 王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