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村教师夫妇和他们的11个“孩子”

南方农村报

00:57

粤北山村教师夫妇和他们的11个“孩子”

从河源市龙川县城出发,约两个小时的车程,经过一簇簇沿路而建的建筑,掠过窝在山里的零星房屋,越过三个小镇,才能到达贝岭镇。但这还不是路的尽头。从镇中心拐进一段羊肠小道,往山的深处再走十分钟的车程,爬上一段段小坡,坡的那端,才是古石小学路芬分教点。

这所窝在山坳里的小学,是贝岭镇的最后一个分教点,马成宏和刘春兰夫妻二人是这里仅有的教师。

路芬小学共11名学生,刘春兰和马成宏二人分别包揽了7名幼儿园学生和4名小学生的所有教学和教务工作。学生在教学楼北侧的教室上完刘春兰教的幼儿园,就升入南侧马成宏所教的一二年级复式班。这样的教学接力赛,他们坚持了21年。

在人们为了生计远离家乡的时候,这对夫妻选择坚守在原地,成为家乡的守望者,在教育的稻田里,看着一茬又一茬的小芽儿长大。

马成宏、刘春兰和他们的11个学生

马成宏、刘春兰和他们的11个学生

守在家门口”教书

“主要是有生源。”对于学校的幸存,马成宏略过了自己的驻守发挥的作用,认为生源才是决定这所学校命运的关键因素。

马成宏1964年生,古石村人,高中学历,于1988年秋被招入古石小学当代课教师,从此开始了30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先后到古石小学善径分教点和路芬分教点工作。1997年,他考上教师编制,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现为小学一级教师。

马成宏见证了小学分教点的撤并和萎缩。贝岭镇小学分教点从原有的11个减少到如今1个,路芬小学的办学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11人,教师人数也从曾经的七八人减到仅有两人。分教点和学生持续减少,生源流入城镇,这是国内乡村小学的普遍现象。

路芬小学的生源逐年减少

路芬小学的生源逐年减少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2020年小学生在校生为10725.4万,小学教育城镇化率达77.15%,超过了同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63.9%)。

古石村产业薄弱,就业岗位少,青壮年劳动力除了少部分在镇上开店铺,其余多往广州、佛山、东莞,以及龙川县城等地务工,小孩大多跟随父母进城读书,村里的学生数量逐年下降。

像路芬小学这样办学规模不足100人的学校,也被称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随着小学教育城镇化率的提升,这些抵住撤点并校浪潮冲击,幸存并驻守在乡村的小规模学校,成为托住乡村孩子们在“家门口”受教育机会的最后力量。马成宏和刘春兰就是守在孩子“家门口”的教师。

宏日常穿着一件polo衫,黑色西装裤裤管卷到腿肚,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皮凉鞋。腰间挂着的一串钥匙,走起路来一下一下地叮叮作响,节奏和他的笑一样,一口长气“呵呵呵”一声声呵到底。

他个性随和,待客的茶壶见底,他脱下凉鞋就跨上椅子,身子探到二楼窗外的水龙头处接水,转身回来继续煮茶。刘春兰性格内敛,和外人交流时,她总是坐在马宏一旁,微笑着歪头听着,间或插几句话。

学校的多年运转,离不开二人的相互扶持。刘春兰对幼儿园的经营,既帮助学生避免了从幼儿园时期就要到村外求学的麻烦,也保障了马宏的复式班生源。马成宏说,在这样一个偏远学校教书是孤单的,如果没有妻子的陪伴,他难以坚持这么多年。待马成宏退休了,刘春兰也会把工作辞去,“一个人教书太孤单”,她说。

幼儿园的学生是小学的预备生源

幼儿园的学生是小学的预备生源

山的这头和那头

教书对于马宏来说几乎就是一切,除了给学生讲课,他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做什么。当被问及他的爱好,夫妻二人异口同声地应道:“就是教书。”

马成宏教学成绩突出。据贝岭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刘菊平介绍,马成宏基本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都位列全镇第一,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升入镇中心小学后成绩也往往名列前茅。但提及学生的优秀,他总是说,“不是我教的功劳,是学生聪明。”

宏教的班是一二年级的复式班,3个一年级学生,1个二年级学生,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这些课程,都由马宏一肩挑。由于是复式班,他需要把每堂课分成几个时段,教一年级学生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开始自习,如此轮换。幼儿园班和小学班同在一个楼层,幼儿园的音乐和哭闹声常常穿墙而过,闯入小学的课堂。在这样环境下,能学有所得,确实需要学生有高度的专注力和自觉性。

幼儿园的哭闹声常常“穿墙而过”

幼儿园的哭闹声常常“穿墙而过”

虽然教学条件简单,但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很珍惜,也十分尊重马宏夫妻二人。村民刘永顺的女儿2003至2004年在路芬小学念书,现在某国企当翻译员,说到马宏夫妇,他尽是赞言:“他们很尽心尽责,又在村里给孩子们教了这么多年书,村民都很认可支持他们。”马宏说,是学生、村民和村镇领导的尊重,让他坚定了驻守之心。夫妻二人教出的学生数百人,逢年过节,学生返乡碰见两人,仍会沿着过往的习惯,向两人道声“老师好”。

路芬小学内有一座钟,从旧寺庙里搬来,村中的老人都能道出它的历史,是路芬村的“镇村之宝”。现如今这座钟就镇守在路芬小学,这是村民对这所小学认可的象征。古石村的村干部们也常以这所学校和这对教师为傲,每当有访客来临,总是要将这所学校的故事道一道。

教书之余,马宏有一个习惯——看老屋,那个他所生长的地方。

宏每天下课后并不直接回家,而是驾车到山的另一边的老屋附近,停下车,沿着竹林小道一路漫步进屋。他在那里养了30多只鸡,两条黄狗,和一头刚买回来的小香猪。它们的喂养全部能够通过自动化设备来完成,但马宏就是要亲自回老屋照看。逐个角落查看完,坐下来喝口茶,这是他一天下来最大的消遣。

于他而言,家乡是最值得眷恋的地方,是即使身在其中也会思念的地方。正是这份眷恋酿成的牵绊,让他留在了家乡,日复一日,为乡亲们尽一份力。

对于学生来说,山的那一头是更好的学校、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无尽高远的地方。但对于马宏来说,山的那一头依旧是山,山的那一头还是家,只要是家,便足矣。

老屋面貌日日如旧,但马成宏坚持日日照看

老屋面貌日日如旧,但马成宏坚持日日照看

未知的未来

“再喜欢也得休息了。”59岁的马宏将在一年后退休,刘春兰也将一起辞去教师工作。

二十多年前,他们接替了一对夫妻教师,成为路芬小学的新老师,二十多年后,若没有新的教师调任到这里,这所他们苦心经营多年的学校或被撤并。

撤并的危机,路芬小学去年就直面过。当时校舍破旧,风劲的时候,楼顶的瓦片会被翻落到地面,一到雨季,屋里也下起“淅沥小雨”,黑板上的粉笔字遇水就化。经历过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改造的路芬小学,已经难以继续勉强支撑。校长大会上宣布,撤除路芬小学。

可这里还有一群学生。

2022年,驻贝岭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驻古石村第一书记黄振声积极联系,广发银行龙川支行李秀娟行长牵线搭桥,吸引爱心企业芜湖科逸住宅设备有限公司投资,新建了如今的校舍,村民自筹资金购买了空调和办公设备。新校舍共两层,一楼作为教学区,二楼则为马成宏夫妇的办公区和休息区,于今年3月交付使用。这番努力扭转了路芬小学的命运。

开学季,雨水频密,老师和孩子们不用再躲避屋顶漏下的雨滴。

路芬小学新旧校舍对比

路芬小学新旧校舍对比

马成宏说,镇里向投资企业承诺过,学校5年内不会被撤除,但5年后会如何,他也说不准。马成宏认为,短时间内生源仍然是有保障的,主要是师资补充的问题。

师资补充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难题,为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国务院和广东省均有颁布针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和补贴政策。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随着政策的出台落地,马宏的薪资待遇逐渐提升,如今他每月工资7000多元,山区补贴1500多元,总收入9000多元。在贝岭镇,这样的收入十分丰厚。

政策的支持让乡村教师的奉献有了更加有形的回报,但仍无法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来让更多人留下。根据《中国农村教育报告2020-2022》,2020年全国乡村小学班师比只有1.78:1,专任教师配置明显不足。即使有各项师资补充政策,马宏说,无论是古石正校还是路芬分教点,都没有来过年轻的大学生老师,哪怕只是支教。

对许多人而言,山的里头仍然是艰苦难耐、要脱身离去的地方,山的那头才是希望。

师资的补充决定了路芬小学的未来命运

师资的补充决定了路芬小学的未来命运

宏和刘春兰从不刻意美化乡村教师的苦,只是多年坚持下来,便觉轻舟已过万重山。回首这二三十年的教书经历,马宏和刘春兰最美好的记忆,仍然来自过去学生最多的时候。

“四五十个学生,一到课间满操场都是。”那时的学生爱在高高的荒草间奔跑嬉戏,唱歌读书的声音又齐又响,在山坳里一路飘扬到村的另一头,直传到家长的耳边。“那个声音,真的很美很美”,两人怀念道。

 

见习记者】邓宝盈 陈海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