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村位于珠海市白蕉镇北部,是珠海市斗门区乡村振兴样板村。
小托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是吴姓客家人聚居的村庄,其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村民基本生活来源主要为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以罗氏虾、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海鲈为主,农作物以水稻、莲藕、蕉芋为主。
2022年,小托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打造党建示范红色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乡村振兴党建先行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项目为抓手,推动17个项目工程在小托村落地实施,合计争取项目资金3411万元,涉及组织振兴、产业发展、参股投资、物业购置、道路提升、人居环境、水利设施、文体活动等方面,呈现出组织建设坚强有力、红色资源充分挖掘、集体经济大幅增长、社会治理彰显活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小托村曾先后获得:2014年“广东省卫生村”、2017年“先进行政村”、2019年“标兵单位”、2020年“先进村(社区)”、2021年“第二届珠海市斗门区小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单位”“珠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全市数字化乡村治理先进单位”“健康村”“珠海市无邪教村(社区)”“斗门区蕉芋粉制作技艺入选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等荣誉。
小托村正在打造党建示范红色村。
打造睦邻生活服务圈
坚持党建引领,党总支部以“党建区域化互联”打造睦邻生活服务圈,深入开展红色党建示范点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深入群众,率先垂范扎根一线,村民积极响应志愿服务活动,上级党委、政府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组织振兴工作成效显著,并荣获“珠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旗帜。此外,党总支部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发展村内经济能人1名、技术能人1名、后备干部2名共4人为中共党员,为村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破解集体经济难题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第一书记带领村党总,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立足本村自然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引导农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蕉芋种植加工,实现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预计2023至2025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50万元,与2021年48.99万元相比翻两番有余。
2022年村党总支部以小托蕉芋粉条入选斗门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契机,领办小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红色研学游,经营特色农业蕉芋种植加工,带动村民增收。2022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雇用村民226人次开展蕉芋种植、采挖、制作客家美食,务工村民合计获取报酬3.58万元,合计销售蕉芋粉条4224斤,销售额20.19万元。
小托村将深入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开展“百千万工程”,打造以“红色文化”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红色乡村旅游产业,引导农户经营“一家一品”庭院经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营造共建、共管、共治氛围
坚持围绕群众关注的村务、党务、财务以及矛盾突出的问题,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的议事决策机制,把一心为公、实事求是、干事创业、民主决策的工作原则落实到村内大小事务中去,充分调动两委、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参与村内事务,形成共建、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
小托村鱼塘发包方案、高铁征地、参股兴村公司、村庄规划修改等重大事项在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中,均为一次性全票通过。此外,实施推广“清洁家园”、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星级文明户评比、无邪教村创建等,落实“门前三包”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发挥村内“五老”作用,妥善解决涉及占用村集体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老党员无偿拆除其土地使用证红线内围墙,让出土地30余平方米,影响带动相邻村民主动拆除自家围墙,打通困扰村民20多年的“断头路”。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样板村、“四小园”、亮化工程、“厕所革命”、巷道硬化、垃圾分类示范村等建设工程以及“三清三拆三整治”,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全村实现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
通过开展雨污分流、道路交通提升、“三线”整治、环境风貌打造、绿化景观提升、公共设施提升等六大整治,改建党群服务中心670平方米,建设污水管网3324米,整治三线1863米,道路提升白改黑4638平方米,道路硬化1750平方米,巷道提升1160米,环境整治14422.6平方米,景观提升3023米,增加公共服务设施4处,建设“四小园”43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实现村内全部农户通水通电,义务教育100%普及并就近入学,小病不出村,问题厕所100%整改完成。
南方+记者 林郁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