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花粉有可能是此次雷暴哮喘的“罪魁祸首”。在草原沙漠地区,蒿类植物常为防沙固沙而大面积播种,内蒙古和陕西榆林等地是蒿属花粉的高发地。
从2023年8月中下旬开始,呼和浩特城区花粉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级别,该级别将维持到9月中旬。雷雨天气会将花粉抬升到空中,并进一步加速花粉的破裂,释放成可被吸入的微粒,暴露于含有过敏原微粒环境中的花粉过敏患者,就有可能出现一系列过敏和哮喘症状。
周边区域出于治沙需求,在找到替代植物之前,仍需依赖蒿草减少沙尘暴发生,针对此次雷暴哮喘事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在向政府提议研究替代植物、进一步清理周边蒿草。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嘉宇
责任编辑 | 曹海东
2023年9月2日晚,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在输液和做雾化的哮喘患儿。 (受访者供图/图)
急诊大厅咳嗽声此起彼伏,就诊队伍一直排到室外。即便如此,仍有背着孩子的家长试图穿过拥挤的人流,到儿科急诊就医。
2023年9月2日晚,一场雷阵雨过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大厅挤满了呼吸困难的哮喘患者,症状以咳嗽、胸闷、气喘为主,部分出现眼睑充血、面部瘙痒发肿等过敏现象。
当日17点40分,呼和浩特市气象台曾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提示六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局部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患者爆满的还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该院儿科护士赵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9月2日至9月4日15点,该院儿科共接诊1844位患者,其中大部分为哮喘病例,以初中生为主,约70%都患有过敏性鼻炎。
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工作人员亦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9月2日雷雨后,呼和浩特市多家医院的哮喘病人数量增多,呼和浩特广泛种植蒿草,春秋两季多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上述患者初步确诊为“雷暴哮喘”:雷雨天气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接触过敏原的易感人群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对蒿属花粉过敏、有鼻炎或哮喘史的中青年居多。
不止呼和浩特,近日内蒙古乌兰察布以及山西太原、大同等多地都出现雷雨后哮喘病例。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近日来,北京世纪坛医院已接诊了6例“雷暴哮喘”患者。
雷暴哮喘最早于1983年在英国发现,在国内,雷暴哮喘鲜少进入公众视野。《宁夏医学杂志》一篇论文显示,宁夏曾在2019年9月一次雷暴天气后出现大量过敏性哮喘患者,经调查全区共计2709例患者就诊,留院的13例患者均对蒿草花粉过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淑芬表示,需要认识到雷暴和哮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高危人群应在花粉高浓度季节警惕雷雨天气,提前进入室内关窗、戴口罩,避开过敏原。
医院挤满病患,哮喘药物热销
家住呼和浩特的李小玲尽管有近十年的蒿草花粉过敏史,但从未患过哮喘。9月2日19点,雨刚下没多久,她在家里就开始感到胸口发闷发痛、鼻子无法通气,“感觉快要窒息了”。
当日21点,当高莉带着孩子赶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时,这里已经人满为患,只好转向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医院里到处是下雨后发生哮喘的小孩,我儿子上不来气、剧烈咳嗽,经过雾化和输液治疗后,症状缓和了很多。”
目睹这一幕的还有当晚值班的李淑芬。李淑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9月2日夜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共接诊四百余人,“儿科所有医生全部到场,开了六个诊室同时接诊,有个别危重病例仍在治疗当中”。
眼看患者越来越多,李淑芬和两位同事拿上喇叭站到急诊大厅外的院子里,指导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史的病人如何迅速缓解症状。李淑芬直接站在一把椅子上,举起哮喘吸入剂,向患者示范如何使用。
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常用药物,常见的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包括“信必可都保”和“舒利迭”。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由于医院药房队伍太长,许多患者自行到周边药店购买哮喘药物。
“有的患者用药后明显舒服多了,就可以回家。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我们就要求他继续就诊,鉴别其他的疾病。”李淑芬说。
波及范围大,有人选择在家硬扛
这一晚,李小玲没有前往医院,自行服用了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氯雷他定,一直坐到将近凌晨三点才入睡。
呼和浩特相关医院的医护也证实,很多遇上突发的胸闷气短的患者就是在家硬扛,也没有选择就诊,“说明这次雷雨天气影响的范围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大”。
同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太原、大同等多地市发布雷暴大风预警,多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自己同样出现了哮喘症状。
图为呼和浩特市花粉浓度变化情况。 (公众号“赛罕新气象”截图/图)
“21点左右开始下雨,我打伞出门几分钟,没有戴口罩,一会就开始呼吸困难,在回家路上已经无法正常说话。”山西大同的王蔷对尘螨、冷空气和花粉过敏,长期有过敏性鼻炎,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王蔷发现很多和她类似症状的病人。
在山西太原市,被暴雨拦在室外的刘华从轻微咳嗽到上气不接下气,只过了半小时,“就是气管被黏在一起的感觉,呼吸都会发出尖锐的声音”。
“患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人群,在春秋花粉季节要备齐支气管扩张剂和抗过敏药物,从户外回到家里,用盐水冲洗鼻腔。在雷雨天气更要关注自身状态,出现严重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进行雾化或输液治疗。”李淑芬说。
9月4日,乌兰察布市疾控中心传防一科科长籍建成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近日乌兰察布个别旗县出现雷雨后哮喘就诊情况,目前尚未监测到大规模暴发,疾控中心已经展开预防性健康提示和相应健康监测工作。
太原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截至9月4日,没有接到相关通知,尚未开展专项监测活动。
“罪魁祸首”或为蒿属花粉
综合既往研究及相关采访,蒿属花粉有可能是此次雷暴哮喘的“罪魁祸首”。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气象台台长红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2023年8月中下旬开始,呼和浩特城区花粉浓度进入最高浓度级别,较2022年同期值偏高,创2023年新高,该级别将维持到9月中旬。
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气象局花粉浓度实况监测,9月2日,呼和浩特市区南部花粉最高浓度达694粒/1000mm²,远超200粒/1000mm²的最高浓度级别分界。监测到的城区花粉种类以蒿属花粉为主,其次为藜科花粉。
李淑芬指出,在花粉高浓度的环境状态下,雷雨天气会将花粉抬升到空中,并且进一步加速了花粉的破裂,释放成可被吸入的微粒,暴露于含有过敏原微粒环境中的花粉过敏患者,就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过敏和哮喘症状。
“以往呼和浩特也发生过哮喘暴发的案例,但没有和雷雨天气这么密切地联系起来。”李淑芬说。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刊载的一项对2018年榆林地区56例儿童雷暴哮喘回顾性分析显示,患者对蒿类过敏比例高达78.57%。
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到2016年,雷暴哮喘这一因气象因素诱发哮喘的流行事件才真正引起全球医学界的重视——澳大利亚当年暴发的一起大规模雷暴哮喘事件,3365例患者因呼吸系统症状于急诊就诊,最终造成9人死亡。
(梁淑怡/图)
即便城区不种蒿草,蒿属花粉亦可传播
能与雷雨天气相互作用、造成雷暴哮喘的蒿属花粉,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
中国共有186种蒿类植物,这些植物适应性强、分布广泛,花粉在空气中漂浮时间较长。1964年,叶世泰、顾瑞金等学者首次证实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致敏花粉是蒿类植物花粉,研究结果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2021年,一篇名为《花粉症的中国历程》的论文显示,在草原沙漠地区,蒿类植物常为防沙固沙而大面积播种,内蒙古和陕西榆林等地是蒿属花粉的高发地。沙蒿耐旱速生、种植成本低,是西北地区治沙主力。2022年,榆林市沙蒿保存面积为328.5万亩。
红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即便城区内不种植蒿草,蒿属花粉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城区内达到高浓度水平。“花粉浓度的上升,和气候条件、人居环境等因素有关。每年8月是草本植物普遍的开花期,降水少、气温高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花粉囊的开裂传播。”
红英表示,蒿属和藜科花粉小而轻,易漂浮在空中,蒿草在缺乏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生命力非常顽强,会在农村或荒地大量生长,呼和浩特城区内蒿草虽然不多,但周围花粉会通过空气流动传播至城区,在人员密集、车流量大的区域会带来一定的气流扰动,在花粉浓度高发期,增加了城市居民过敏原的接触率。
高浓度的蒿属花粉,造成了较大的过敏性疾病负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的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明显上升,仅过敏性鼻炎一种疾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高达32.4%,而花粉症患病率达到18.5%。
雷暴哮喘成因复杂,多城开展蒿草治理
尽管在雷雨天气下,温度、湿度及气压变化等因素与空气中的花粉等过敏原会发生交互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雷暴越大,越可能发生雷暴哮喘。
红英认为,从气象角度来看,呼和浩特9月2日的雷暴情况不算严重,和此前夏季雷暴的打雷次数、降雨量相比起来都偏少。
高亚东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雷暴哮喘并不必然在高花粉浓度且有雷暴天气的情况下发生,这提示着雷暴哮喘成因的复杂性。比如,美国毒理学会博士史蒂芬·吉尔伯特在《生活中的毒理学》一书中注意到雷暴带来空气中臭氧含量增加,较高水平的臭氧急性暴露也会使人体肺部受损,引发呼吸困难、咳嗽、哮喘等一系列症状。
(梁淑怡/图)
李淑芬表示,尽管雷暴哮喘的发生机制仍有待研究进一步阐明,但由于雷暴哮喘事件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一定的公共卫生影响,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部门协作,降低其发生所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气象部门得到花粉浓度、雷雨天气相关预警后,及时通知医院进行应急准备。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雷暴哮喘的认知,科普相关的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最后,还可以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管,推进蒿草治理。
近年来,治理蒿草已被纳入了多个北方城市的工作计划。自2015年开始,陕西榆林不再实施飞播治沙作业,停止了人工种植沙蒿行为,并在2022年实施乔灌木替代蒿属植物技术推广试验和蒿属植物抑制开花试点工作;山西太原市也在2022年表示计划将蒿草治理纳入创卫市容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呼和浩特则在2020年就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高致敏蒿属植物治理实施方案》。南方周末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呼和浩特市每年定期开展市区内的清除蒿草行动,但周边区域出于治沙需求,在找到替代植物之前,仍需依赖蒿草减少沙尘暴发生,针对此次雷暴哮喘事件,正在向政府提议研究替代植物、进一步清理周边蒿草。
籍建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乌兰察布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联合各部门开展清理蒿草工作,乌兰察布市林草局指导的“清除蒿草阻断过敏原”治理毒害草专项整治行动已于2023年8月25日启动。
(文中李小玲、高莉、王蔷、刘华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