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潮汕·发现濠江丨石狮巷,不寻常的古巷

今日濠江
+订阅

潮汕是一座城。

但是,潮汕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城,他(她)更像是一个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潮汕。

此刻,我要说的是潮汕的缩影,也是一个人的微雕——濠江。

——郭小东

座座古民居、一条条古径巷、一面面古寨墙……在这片浪漫的土地上,传承着文化、沉埋着历史、回响着一代代人的铿锵足音。为传承文化脉络、留住城市记忆,“今日濠江”设置“探寻潮汕·发现濠江”专栏,打捞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倾听一缕缕时光的余韵,凝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力量。

石狮巷,不寻常的古巷

文/杨璇惠 图/陈智生

选自濠江乡土文化丛书《旧时濠江——老宅·旧巷·古寨》第二辑:巷陌悠悠

濠江区赤港古寨内有一条古巷子,它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50米,纵横交错——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三条东西向横干道。巷子北端端坐着一头高约70厘米的石狮,背北朝南,居高临下,守望着这条老巷。

▲ 古巷门楼

传说石狮巷的石狮狮头与距石狮三四百米远的“巡司埠”(在石狮的东南方向)的平房屋顶一样高。这确实不同寻常,但更不同凡响的是,全长仅有150米的石狮巷竟然有四座陈氏家族的祠堂,这四座祠堂目前有三座已修缮一新。

据陈氏祠谱记载:陈氏先祖来自福建莆田县石狮巷,族人南迁至赤港古寨后为了纪念先祖便把他们生活的巷子也命名为“石狮巷”。也有族谱记载:明末战乱,濠岛是主要战场,当时有多具死尸被投掷于石狮巷的一口水井内(现石狮所在位置)。战乱平息后,为了辟邪纳吉,人们在水井的地方树立起一座石狮,“石狮巷”也因此而得名。

▲ 石狮守巷

我有幸听到石狮巷陈氏族中,年近百岁的老人谈及石狮巷。一提起石狮巷,老人浑浊的双眼马上绽放出光彩。他说:他忘不了石狮巷巷头东面的福德老爷庙,他孩提时的“石狮巷头伯公”香火兴旺。每逢熹微初露,巷中家家户户便虔诚地进香祈福,进而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繁忙劳作当中;每逢初一、十五,住在附近的人家到此进香的更是络绎不绝。

他更忘不了,长辈口耳相传的陈氏能人“道老三”在濠岛叱咤风云的故事!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在石狮巷设立了行台,据说,道老三曾负责过行台的事务,他凭着超强的办事能力,小至“三乡一镇”盐场生意的纷争,大至县城、朝廷追查的凶案、血案,他总能智慧而公正、公平地处理,既保证了乡民的利益,又维护了朝廷的威严。

老人还忘不了……

石狮巷的传说,在陈氏老一辈人的口中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时世变迁,如今在石狮巷已经寻无福德老爷的庙址,行台旧址也少有人知,唯独剩下头部残损的石狮坚守着这条百年老巷,它要向过往者述说老巷几百年来的风起云涌。

石狮巷有精彩纷呈的传说,更有载入族史的名人典故。据族谱记载陈氏的先祖是宋朝的陈应功,陈应功是名垂青史的“平闽将军”。石狮巷陈氏祠堂的一位负责人说,除了安邦定国,陈应功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驻守福建的时候发明了泽被万世的“海水晒盐法”。

中华大地早期的盐主要是用柴草煮炼海水而成,成本既高又不方便。相传有一日,陈应功写字时用海水磨墨,因忙于公务,几日后忽然发现干的砚池中有白色晶体,他觉得很奇怪便尝了一下,没想到这些白色晶体竟与食盐无异。他突发奇想海水是不是可以通过日晒加快蒸发晒出盐呢?于是他率领兵丁乡民在海边筑埕拦蓄海水尝试,果然晒出盐来。这种晒盐方法既节约成本,又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很快就在福建全省推广,并传至整个中国沿海。海水晒盐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未废。陈应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盐神”,在他去世后人们在福建莆田紫璜山顶建庙奉祀他至今。

▲ 老门楼

陈氏后裔南迁至濠岛后,秉承先祖的才智,凭借达濠岛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的经营渔业,有的建起盐场,有的搞起农庄,有的卖起杉木……他们把日子经营得风生水起。陈氏族人谈起先祖,一脸的骄傲。他们说:“我们的祖先来到达濠岛后,凭着聪明才智,勤奋勇敢,哪一行有钱赚就做哪一行!”

从石狮巷开枝散叶出去的陈氏后人出现很多能人、强人。他们取得成就后在石狮巷先后修建了陈氏祖祠、陈氏继述祠、陈氏七房祠等祠堂,石狮巷的繁荣可见一斑。

在众多的陈姓能人中陈昌华尤为著名。陈昌华是从石狮巷陈氏祖祠走出去的香港爱国华人,他为家乡的教育、敬老、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赤港小学有他出资兴建的陈昌华夫人桂音楼,巡司埠内有他倡议并主要捐资修建的濠江区耆康会活动中心——柳嘉林纪念楼,华侨医院的兴建也有他的热心支持、鼎力捐助。陈昌华在陈氏祖祠祠堂内设立基金会,每年临近春节,基金会都会拨出一笔专款敬老、奖学。

石狮巷既是在外发展族人回故里寻根的温暖港湾,也是本乡本土陈氏族人温暖的家。现在石狮巷修葺一新的祠堂是陈氏老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祠堂里,老人们品着工夫茶,或者听潮剧,或者下棋,或者看报,或者笑眯眯地晒着太阳……他们悠闲惬意地打发着时间,传递出来的是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

▲ 老宅人家

那一天,我怀着对石狮巷的膜拜情愫,漫步在古巷里。暖阳漏洒在悠长巷子里。我遐想着,每一扇木门里被岁月尘封的寂寂故事。巷子两边的墙壁斑斑驳驳,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动容。但这一切的古老陈旧并不影响巷道的洁净宁静。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在身后响起,我驻足侧身让道,骑在车上的老者也下了自行车,推车而行。我迎上与老人家搭讪:“老人家您老今年贵庚?”老人家哈哈笑道:“八十有五啦!”“您骑车骑得好轻快。”“在路上骑车,我只输给那些初中生而已,哈哈!我住在石狮巷,自小就在巷子里摸爬滚打。”说完老人家骑上车,飞驰于巷道中,身后洒下他爽朗的笑声。

在巷头,我又遇见一位驼背老伯手拿一把稻草扫帚,一步一个脚印地专注打扫路面。我走过去与他交谈。老人家说,他今年九十多岁了,日子清闲得很,于是每天出来打扫巷道,发挥自己的余热。他说:“巷道干净了,心情愉悦了,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九十多岁的老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对生活却充满了热情。

伫立巷中,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陈氏先祖繁忙劳作的生活场景……这一宅一院、一巷一狮记下了多少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它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石狮巷赋予了濠岛更加丰满的生命,让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代又一代地弘扬与传承下来……


信息来源:濠江乡土文化丛书《旧时濠江——老宅·旧巷·古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