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话莞情 | 陈家怡:追求源于热爱 热爱成就追求

东莞玉兰大剧院
+订阅

▲陈家怡参与上海交响乐乐团140周年世界巡演

摄于英国Royal Albert Hall

相处起来俏皮搞怪,爱拍照记录生活,对烧鹅濑粉情有独钟,这是被誉为“东莞小提琴新星”的陈家怡在聚光灯背后的一面。即使在上海、维也纳等多地求学和演出,她始终对「莞人」这一身份感激、自豪,以莞人豁达、不怕苦的品质,在小提琴艺术之路上奋力高飞。

凭借出色的演奏水平和收放自如的台风,家怡曾多次受邀参加各种演出,其中东莞玉兰大剧院的舞台,她就曾登上多次。

「学琴之始」

五岁正是漫长人生里个性初步形成的年纪。在这一年,家怡凭着喜爱拿起了琴弓,开启了她不一样的音乐之旅。回想起第一次学琴的感受,家怡仅记得当时的她「不吵不闹」。小提琴演奏中的呼吸对情绪变化、音乐表现有着密切关系,演奏者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有意识地进行变换调整。五岁的家怡已经渐渐能放稳情绪,让呼吸声与旋律的节奏轻轻合拍。

扎根东莞,小提琴陪伴了她二十几年,学琴路上的困难在陈家怡乐观豁达、自信从容的性格下似乎变得十分渺小。

家怡曾这样形容自己和小提琴的关系「小提琴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我最好的伙伴,是我的家人」

▲五岁的陈家怡

和许多从小学琴的孩子一样,启蒙来源于家庭。家怡的父亲陈国华是一名小提琴爱好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家怡开始接触小提琴。陈国华可以说是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她的音乐助教和专职司机。家怡的母亲汪泓在鼓励女儿学琴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家长要做第一个“忠实粉丝”。在家怡每次表演、比赛前,汪泓都会给她加油打气。在家怡练琴时,用欣赏的眼光看她,适时提出优点及改进之处。父母的用心与耐心,让家怡在浓浓的爱中成长,能够积极勇敢地面对学琴之路上的挫折和挑战。

「升级打怪」

七岁的时候,家怡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李自立教授。李教授是她学琴路上的第二位启蒙老师,早在家怡之前,父亲陈国华就已拜李教授为师,相信在很久以前,家怡的父母就已经想好要让她以后也学习小提琴,用琴音将这份师徒情感一直传承下去,用音乐打动每一位台下的观众。家怡曾这样形容李教授「李老师总是充满感情地给我们上课,会讲很多故事让我们了解乐曲的内涵」

▲陈家怡与恩师李自立教授&贺懋中教授夫妇

从7岁起连续6届、12年不间断参加广东省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所属组别的金奖第一名从未旁落,这段属于陈家怡的参赛“纪录”也从未被打破。

回想2010年,14岁的陈家怡在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方支持下,第一次登上玉兰大剧院的舞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那年,陈家怡举办了人生中最早的4场独奏音乐会,东莞对一个少年演奏者给予的支持在全国也是史无前例的。

在陈家怡的母亲汪泓看来,这不仅是她业余学习小提琴的最好见证和最佳成果,更是包含着一份“坚持”的意义。

「行而不辍」

2014年,18岁的家怡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在学校跟随俞丽拿教授继续学习小提琴,即便是面对繁重的学业,家怡也从未停止小提琴的“升级打怪”之路,在大学学习期间,她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并高票当选2015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2017年加入上海交响乐团担任第二小提琴副首席。

「习琴先学做人」是俞教授对家怡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家怡认为大学的时候进步神速,跟余教授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陈家怡与恩师俞丽拿教授

「我对很多事情容易投入感情,只要我去参与一件事,我就会想做好。可能逼自己比较紧吧,偶时候跟朋友排练,如果达不到我想要的要求,我会一直去试,还蛮较真的。」

虽然可以像自己的老师李教授和俞教授那样一直和小提琴打交道到80岁,但家怡说:“大器晚成的人比较少,有些比赛30多岁就不能再继续参加了,所以我的有效比赛时间已经不多了,有些比赛还是4年一次的,过了就要再等4年。”

因此,家怡身上一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高度自律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为了「比以前的自己有进步」她每天都坚持练琴三小时左右「一般都是六点半起床,从八点开始练,练到十二点。」相比起天赋,所有的成功都是通过自律的脚步一点点靠近的。

练琴时间长了,自然就落下肩膀上的小毛病,对于热爱小提琴的家怡来说,放弃小提琴接受全面治疗是不可能的,因为和音乐联系在一起时整个人都是散发着光彩的。

追求源于热爱,在学习的道路上家怡所获荣誉不计其数: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及中国作品演奏奖、第七届杨波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三名以及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

▲陈家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

于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賽

「感念家乡」

从上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家怡放下了上海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副首席的光环,毅然踏上赴欧深造之路,现于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和柏林汉斯·艾斯勃音乐学院随Ulf Wallin 教授与Johannes Meissl教授学习独奏与室内乐。

热爱成就追求,2023年6月家怡在160份选手申请中脱颖而出,⼊围世界著名的小提琴赛事——迈克·希尔国际小提琴比赛(Michael Hill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同年⼊围第⼋届海顿国际室内乐⽐赛决赛。在音乐路上追求更优秀的自己,家怡从未停下脚步。

或许人的一生中高光时刻是有限的,但音乐会一直流传下来,寄托着普通人最单纯的那份情感。虽然为了求学远赴国外,但是家怡依然心系家乡——东莞莞城。

「每次回到东莞演出都能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能有这么多的市民朋友来捧场,这是东莞力量,更是我的底气。家乡东莞一直是我牵挂的地方,希望不仅能把我的琴声带到东莞,也能把我的所看所学分享给大家。」

如今,从一名稚嫩的小女孩成长为优秀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家怡仍有信心走得更远,也希望自己能通过琴声将美好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2023年9月17日晚,陈家怡将以“松”四重奏成员的身份回归东莞参与演出,届时廖希(小提琴)、施成宇(中提琴)和潘龑(大提琴)三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青年教师将共同以优秀的演奏水平带来年轻的中国室内乐声音!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