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前脚刚走,“海葵”接踵而至。进入9月,两个台风接连影响汕头——9月2日21时结束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9月3日凌晨零时再次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前后仅隔3个小时,检验着各级各部门打“持久战”的能力。
全市实行“五停”、渔船渔民全部上岸避险、两次对南澳大桥等桥梁实施交通管制……在一周时间里,汕头各级各部门发挥连续作战精神,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各级防汛负责人和公共秩序、公共保障部门负责人全部到岗,防台风“六个百分百”坚决执行,“八个再查一遍”细致做好隐患排查,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
汕头海事局执法人员在台风来临之际查看风电施工平台人员撤离情况。
■ 精心部署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从8月29日开始,汕头召开防台风工作视频会议可谓是一个接一个,在过去一周时间里,防台风会议几乎未曾停过。为什么要开这么多会?
从今年台风季看,“泰利”“杜苏芮”对汕头的影响总体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让人产生“雷声大雨点小”的侥幸心理、惯性思维。再加上“苏拉”和“海葵”走位飘忽,难免让人放松警惕。
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需要再三敲响警钟。“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按照台风正面登陆的不利情况做足充分准备”“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等成为会议上的高频词句。
应对台风“苏拉”,汕头8月29日就已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30日提升为Ⅲ级,31日提升为Ⅱ级,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Ⅲ级预警,实行“五停”措施,直到9月2日结束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面对“海葵”,9月3日,汕头在凌晨零时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当天17时提升为Ⅲ级,4日提升为Ⅱ级,并再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Ⅲ级预警。
应急响应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汕头全市上下的精心部署、精准施策。群众转移,救援前置,物资保障……汕头全市上下全面进入台风防御状态,各项防御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级各部门严阵以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干群携手同心,共同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作为海滨城市,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汕头首先便是召回所有渔船和渔排人员。8月30日中午12时前,全市6814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308名海洋牧场(深水网箱)人员、渔排人员全部上岸避险。紧接着,汕头关闭所有滨海景区,龙湖区妈屿岛风景区、濠江区滨海景区、滨海浴场先后暂停接待游客,并落实各项防风措施。
南澳岛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位置,也是台风袭击粤东地区的主要过境区域之一。台风期间,南澳县积极采取各项举措,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合力应对台风。
针对“双台风”可能带来的持续降水,雨前汕头市城管部门对易积水点周边片区排水管网、泵站涵闸排涝设施和应急抢险设备进行再清疏、再检查,确保运行正常。市区各涵闸泵站立即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遇强降雨时根据潮汐变化启闭自排闸并及时增开雨水强排泵;应急抢险队随时待命,重点做好市区主干道易积水路段的应急排涝工作。
■ 严阵以待
“按台风正面登陆做足准备”
准备得越充分,防风救灾的主动权就抓得越牢,汕头提出,“按照台风正面登陆的不利情况做足充分准备”。
1艘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13”,22艘大马力拖轮呈线状分布在汕头港内及榕江航段,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2支市级紧急医院救援队伍56人随时待命,全市36个急救站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城管部门安排409名应急抢险队员随时待命,预备城市排水防涝应急设施共56台,随时参与台风应急处置工作;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汕汾高速500余名应急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各级各部门严阵以待下,这些鲜活的数据也表明“汕头已经准备好了”。
“虽然台风‘杜苏芮’‘苏拉’未在汕头登陆,但在面对‘海葵’来袭时,我们丝毫没有松懈。在解除应对‘苏拉’的应急响应仅仅13个小时后,我们电力系统就重新启动了应对‘海葵’的应急响应。”南方电网广东汕头供电局应急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台风“海葵”登陆前,汕头供电局对供电线路、重要设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累计出动2840人次进行防风防汛特巡,排查加固拉线452条,消除潜在隐患179处,清理输配电线路树障557处。
汕头南澳供电局党员服务队开展防风防汛特巡。
“物资是否真的发放到工人手中,有没有遗漏?”“工人的情绪怎么样?”“现场预防措施做得怎么样?”虽然前两次台风皆与汕头擦肩而过,但中铁十四局广澳港铁路桥隧部项目负责人喻晓明、党组书记韩劲松并未因此放松警惕。9月4日晚,台风“海葵”来临的前夜,他们带领着巡查小组前往各个撤离点值班巡逻,一遍又一遍地核实物资发放和排查安置工作。
每到一处,他们便马上开展排查工作,先后对工区排水系统、配电箱等设施进行重点排查整治,对场外机械设备加固和隧道出口边坡排水、防水土冲刷流失等措施进行二次排查。随后一行人去往各撤离安置点清点撤离人数。他们冒着大雨搬运食品物资,挨个宿舍检查还未撤离的人员,组织人员有序撤离。韩劲松还通过与工人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焦虑,当好职工的“暖心人”。
而在广澳港铁路1号斜井工区、2号斜井工区,刚入职不久的“00后”傅泓勋和彭科威与工区负责人彻夜坚守在岗位。连日以来,他们忙碌在防台风第一线,跟同事一起值守各个重点区域,参与巡查记录、材料报送等工作。“之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如何防台风,那时是一名旁观者,现在自己作为项目职工投身其中,感受大不相同。”彭科威笑着说。
医疗应急救援是一座城市在受到灾害事件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底线。台风“苏拉”“海葵”奔向粤东时,汕头市医疗卫生系统立即拉响“警”报,动员全市医疗各级各单位闻“风”而动,全力做好各项医疗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我们已做好救治伤员和支援灾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院全员进入防御状态,确保台风期间院内外应急救治安全有序运行。”汕头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在急诊、手术室、介入室、血透中心等重点部位增派人力,做好收治因台风出现伤情患者的准备。同时,医院落实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做好应对风灾、水灾等的应急药品储备及基本生活用品、食品储备。
这样全力迎战台风的场景,在汕头各级各部门、各区(县)比比皆是。
■ 突出重点
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和危害
汕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突出防御重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等易出现险情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巡查防守,发现涉险情况及时转移撤离群众,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和危害。
“陈大婶,台风来了。你住在这里很危险,雨天生活也不便利,请跟我们到应急庇护所暂住,生活用品都备齐了,不用担心。”连日来,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窖西村党总支部书记王旭照带领村工作人员与党员志愿者到群众家中,劝说群众搬离危房,到应急庇护所暂住避险。
9月1日,记者在莲下镇莲东中学看到,学校将原有学生午休的床铺整理干净提供给转移群众暂住,同时添置干粮、生活用品等。当天有1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莲东中学安置,学校教师作为志愿者留守,为安置的群众排忧解难。
莲下镇莲东中学的教师作为志愿者为入住安置点的群众提供服务。
“这里住得舒服吗,吃得满意吗?”“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8月31日,潮南区民政局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陈店镇敬老院、红场镇敬老院等民政服务机构,检查防御台风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查看机构内的安全防范、应急值守、物资储备等内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即时整改,切实推动防风工作落实落细。
台风期间,汕头全市民政系统迅速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级民政部门领导干部以“四不两直”形式到全市各民政服务机构开展台风防御及安全检查工作。为保障流浪人员的生命安全,早在8月30日晚及31日,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同步开展街面巡查行动,及时劝导街面流浪人员进站避险。
与此同时,汕头各区县积极发挥“汕头呼援通”智慧养老服务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老年人居家安全、生活照料工作。据统计,台风期间,“汕头呼援通”已拨出紧急预警电话3487次,发出紧急预警信息5874条,协助村(社区)转移老年人132人次。
台风往往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抢抓窗口期进行抢收,做好防风举措,减少台风灾害导致的损失,是当务之急。
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一处火龙果园,农户戴着斗笠,穿着雨衣,抢收已经成熟的火龙果,运到仓库里。“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台风来临前我请了30多个工人进行抢收,抢收好的火龙果就放在冻库保鲜,避免了不少损失。”当地永发果园负责人陈弘广说。
台风期间,汕头市农业农村局迅速派出7个督导组,深入渔船渔港、田间地头,针对各区县、各单位防台风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并协助省厅督导组抽查各区县防台风工作落实情况。
种植业方面,在大风暴雨来临前,汕头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力对田间排水渠道进行疏浚清理,防止大面积内涝;发布《主要农作物应对台风及台风雨的技术措施》;动员组织农户赶在风雨前加快收获在田成熟作物,及时抢收可以收获的蔬菜、水果,减少因灾损失。
养殖业方面,指导鱼虾养殖户适当降低养殖池塘水位,防止暴雨漫塘;动员畜禽养殖户加固畜禽圈舍等设施,清理疏浚养殖场所排水系统;发布《台风洪涝灾害过后家禽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控要点》,指导养殖户加强疫病监测防控。
■一线
防台风一线的“逆行者”
“老姆,安全第一,还是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住两天,我们送你过去,东西我们拿就好。门窗已经关好,不用担心,我们会定时来巡看,房子有什么情况马上跟你说。”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志愿者小李边帮忙收拾边说。
台风“苏拉”“海葵”来势汹汹。转移群众、入户宣传、加固危房……风雨中,一群“逆行者”冲锋在前,为群众筑起了防御台风的“安全屏障”。为切实做好台风各项防御工作,汕头全市各区县第一时间启动“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机关在职党员干部纷纷下沉挂钩联系社区,由各社区党组织编入网格党支部会同社区网格员入户开展“网格敲门”行动,全面宣传防台风防汛安全知识,协助做好老厝区危房户、独居老人转移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潮阳区,谷饶镇党委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全面排查辖区易涝区域,在大坑村内涝点丰泽大楼路段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雨夜里,值班人员丝毫不敢松懈,时刻监测着排水状况,用一夜无眠换来了辖区居民的一夜安心。
城南街道党工委组织辖区社区党组织利用“复兴壹号”线上报到平台发布防台风志愿服务活动,结对联系的区直机关在职党员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在线上认领任务,到社区报到。在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安排下,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开展防台风知识宣传,不厌其烦地劝导群众做好台风防范措施,顶风冒雨到重点区域开展“敲门”行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好危房区域、低洼地带、易涝点巡查及重点人员转移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苏拉”“海葵”双台风给汕头带来明显的降雨过程,作为城市防涝应急抢险主力军,汕头市排水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抓早抓实抓快防范应对工作。
强降雨期间,该公司应急管理部经理黄棉涛克服疲劳,严格落实24小时在岗值班,连续数日坚守岗位,全程无休应急值守,利用市城管局排水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平台,时刻收集统计排水防涝动态情况,及时向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反馈抢险信息,认真协助做好应急抢险调度工作,为统筹调度抢险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潮南区胪岗镇后安村:
“驻村巡逻队”闻“风”而动
台风期间,边远山区村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牵动人心。
转移群众、排查隐患、救援前置、物资保障……在全市上下全面进入台风防御“战时”状态时,驻后安村第一书记余汉明也没闲着,台风来临前,他迅速调整工作重心,组建了一支“驻村巡逻队”,对村内危房及低洼易涝风险地区巡查排险,清除堆积在河道内的树木、杂物等,全力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安村是潮南区胪岗镇的边远小山村,海拔220米,现有409户2240人。4日下午,记者跟随余汉明到村里了解到,“驻村巡逻队”由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员干部组成,台风来临前,巡逻队立即分组对低洼易涝风险地区,特别是地质灾害点、削坡建房等进行排查,劝导他们前往庇护场所或亲友家暂住,共安全转移群众4户11人。与此同时,加强危房、老旧围墙、挡土墙等排查工作,敲门入户及时告知强降雨信息。
在后安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对面的理事会大楼二楼临时安置点,记者看到这里卫生整洁,草席、被子、烧水壶、方便面、面包、矿泉水、手电筒等应急物资一应俱全。一名转移群众说,每到台风要来的时候,党员干部都会及时把他们转移到安置点,并为他们提供食宿保障,让他们觉得放心和温暖。
每次防台风期间,疏浚河道是余汉明的“必修课”。他听村里老人讲过,2016年6月有过一场持续数天的暴雨,当时,大量垃圾杂物被冲刷进后安大溪,溪水水位不断上涨,溪水不久又漫过村道,导致许多村民家里受淹。2021年驻村以来,余汉明就把“疏浚河道,畅通行洪”记在心上,并动员村干部多到溪边巡查,一旦发现垃圾杂物堵塞河道的现象立即上报,必要时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下水处理,确保溪流行洪通畅。
在防台风过程中,“驻村巡逻队”强化值班值守,加密巡护巡查,驻村第一书记、每一位村干部都持续战斗24小时以上,终于可以歇下来的时候,他们已是疲惫不堪,甚至趴在桌子上、坐在椅子上就能立即睡着。在一番小休整过后,余汉明继续带领村干部到村里危险地段开展隐患排查。
南方+记者 郑淼鑫 张伟炜 杨立轩 余丹 谢嘉龙 彭深
受访者供图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