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健康老龄化”?专家建议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南方+ 记者

近1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逐渐衰退,已成为感染性疾病高发、易感、易重人群,重重压力逐渐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

在此背景下,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医防融合,预防先行——推动中老年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节目近日奔赴广州,与广州市各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畅谈老龄化疾病管理的前沿理念和创新经验,推动中老年疾病管理关口前移与成人疫苗接种意识的提升。

节目现场

基层卫生工作者眼中的老年健康难题

广州作为一线都市,其人口依然保持“年轻化”的优势,老龄化程度低于广东省和中国内地平均水平。但老龄化进程仍给广州社会带来了影响,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市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超7.8% ,且近年来老龄人口比例持续增加,预计未来五年广州将进入“老龄化”的 “加速”期。

老龄化加剧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也带来了挑战。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永辉介绍,中老年人存在因病失能的情况,活动能力的丧失和疾病诊疗的增加都加大了家庭、社会在经济和陪护上的付出。此外,劳动人口不足,老年患者的增加,医疗机构的承载量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不足,也成为基层在推进疾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绊脚石”,迈向“健康老龄化”的进程滞缓。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晓毅提到,很多中老年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能力并不了解,仍持“有病去大医院”的思维模式。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进行一定的亚专长培训,在全科基础上建设特色专科门诊和有需求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可以选择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

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基层的扩展,也让“能忍则忍”的中老年人看到转机。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美婷介绍,中老年人对现在医院推行的线上挂号、线上交费等就医流程并不熟悉,也导致了他们“能扛则扛”“怕麻烦”的心理。而家庭医生的普及配合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绿色转诊”,让中老年人在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时,可以获得便捷及时的解决方案。

“关口前移、医防融合”才能“健康老龄化”

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均禾街道社区摸清辖区内面积大、人口多、医疗资源缺乏的情况,确立了“一大一小”的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在切实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也探索出一条新路。朱永辉主任介绍,社区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城市版一元钱看病”,让辖区居民在医保报销额度内,看病仅需缴纳一元钱。“此外,中心还开设分院区,增加服务网点,着力打造“15分钟就医服务圈”,同时积极开展“老年人防跌倒”“成人疫苗接种专场”等项目,将服务送到家门口,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使辖区内的老年人体检率、慢性管理率得到明显提升,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健康的堡垒,充当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在建立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健康体检服务外,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响应《“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视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和急救体系的构建,保障中老年居民的健康权。“我们积极推进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成人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中心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三甲医院成立了胸痛、卒中中心等急救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王晓毅主任介绍。

作为广州市中英合作全科医生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李美婷主任领导的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家庭医生、全科医师规范化等各级各类型培训,不断提升全科医师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社区中心通过科研提升自身的慢病管理服务能力,改善就医环境、完善诊疗流程。此外,中心开展基本医疗及国家基本公卫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结合,通过医防融合的方式,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中老年健康高质量发展。”

“关口前移、医防融合”是实现“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的一环。采访中,专家们也表示未来各社区将继续针对中老年人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服务项目,并尝试引进新兴技术,让健康教育、成人疫苗接种预防、慢病管理乃至急救医疗等健康服务更加适老爱老、更为可及,从基层提升中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南方+记者  欧旭江  见习记者  梅子仪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