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侨乡蟹的故事

潮商
+订阅

螃蟹是甲壳类动物(crustacean),它们的身体被硬壳保护着。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也有一些的螃蟹栖于淡水或住在陆地。潮汕盛产螃蟹,是老百姓餐卓上的佳肴。潮汕民间关于螃蟹的故事很多。

螃蟹外壳上有一小块凹下的地方,伤疤状。其由来,民间用故事来解释,有两个版本。

其一 马踏的

蜿蜒的小北山南麓有一奇峰,叫老鼠尖峰,峰前有一小山头,形似老虎,取名虎峰。因山峰耸立威武,被潮阳陈北科的亲属看中,占为墓地。陈北科死后在此建一石宫,全用石砌,造型好似皇宫。宫内竖起一大石碑,碑上有文。宫前琢制二只维妙维肖的石马,可供坐骑之用。传说石宫是块活地,久而久之,石马变活了,白天石马作待骑之势,呆立不动,夜间石马抖身一跃,直奔下山,去偷吃农作物,最爱吃将成熟的乌豆。

石宫两侧各有一条山坑,坑水终年叮当不绝。坑里住着一只螃蟹,大得出奇,竟会说活。这只螃蟹有一癖好,夜间总爱爬上坑岸乘凉。有一夜,月明星稀,一只石马奔下山来,螃蟹蹲在高处细看石马的行径。石马下山后一口气跑到田去偷吃即将成熟的乌豆,螃蟹发现后愤愤不平地叫嚷:“呀呀呀,马偷食乌豆呀!”正吃得香的石马听见有声音,忙抬起头张望,可是不见动静,又埋头吃那乌豆荚,吃着吃着,又传来“呀呀呀……”的叫声。石马狐疑:夜静悄悄,谁知晓呢?它寻声走去,发现坑岸一只螃蟹,石马怒口而视,不好气地对螃蟹说:“你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揭破我的秘密,不然,后果自负。”说后回原处去了。

天亮了,那个种乌豆的农民来到田里,发现昨夜乌豆又被牲畜践踏得乱七八糟,很痛心。他自言自语:要是牛,白天不见牛影;要是马,这里前后左右没人饲养,究竟是什么怪兽呢?看今夜情况再说。第二天一早,农民再来到田里,乌豆又损失了许多,豆畦上下留下个个蹄印,农民见状气愤地说:“我千工万力种出这几畦乌豆,豆荚还未成熟,是什么畜牲来糟踢掉?”农民愤愤不平回到家,准备看守夜用的工具。

夜幕降临,农民手执铁叉,蹑手蹑脚,蹲在田坎里。月移中天,毫无动静,月儿斜西,远处传来时隐时现的蹄声,接着传来忽高忽低的“呀呀呀,马欲偷食乌豆了”的声音,农民睁开睡眼,循声望去,发现一只灰色的马朝豆园走来。农民心急,忙去抓铁叉,忽地站起,那马眼尖,见人影晃动,忙掉转头往山上跑。农民睡眼朦胧,跌跌撞撞在后面追,马跑得飞快,农民一时追不着。那马直往坑沟奔去,跑到螃蟹身边,二话没说,它前蹄狠狠地踏在螃蟹的脊背上,然后纵身一跃跳回原位去了。农民跟踪到此,听见声响,寻找过去,借着月光发现一只受伤的螃蟹流着眼泪在喘粗气。农民低头细看,见螃蟹的脊背上印下一个深深的蹄印。至此谜底揭破一一原来是山上石马作怪。真相大白,农民想出一个办法来制服石马。

第二天,他请来一个石匠,在山上打—条石柱高高地竖在石马的一旁,作为马桩,以栓住石马,真灵验,往后石马不再下山为害了。石马算制服了,可惜螃蟹伤愈后脊背上留下一个伤疤——马蹄印。以后子孙后代,这个伤疤都长留着。

其二 牛踏的

传说从前有个人家,养了一条大水牛,每逢冬头忙月,它总是伴随主人早出晚归,耕田,运货。大水牛很懂人意,有一次它主人病了,它很早就背着犁耙,自告奋勇地到田里耕地。可是走到半路,却遇到一只螃蟹正在挖田埂,田水漏掉了,螃蟹还贼声贼气地大叫:“啊呀,大水牛天还未亮就偷担犁耙!”大水牛一见,早已气得摇头竖尾,又听它骂偷担犁耙,更是气上加气,跑上前,一脚踏在螃蟹壳上,“你这该死的螃蟹,你不给人们造福,反而破坏田园。”螃蟹口吐白沫,哇哇哇地叫饶命。

说来也巧,水牛因背犁耙要准备换肩,脚一伸缩,狡猾的螃蟹,就进洞里了。从此螃蟹留下一块伤疤,世世代代传给儿孙。

对于南澳人来说,螃蟹那是司空见惯的,海岛盛产各种各样的螃蟹,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螃蟹的故事。

夏季,如果你到南澳旅游,当你漫步在海滩上,有时会发现,一个贝壳,或一片树叶,会因为逃避人而颤悠悠地移动着。这时,你只要把那会移动的贝壳或树叶捡起来,看一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那贝壳或树叶的下面,有一只比贝壳或树叶小得多的淡色小螃蟹。原来,那一个贝壳或一片树叶,是由小螃蟹背着行的。这种蟹叫做关公蟹,潮汕人习惯叫做“九载蟹”。关公蟹的由来,潮汕沿海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关云长误中吕蒙的奸计,败走麦城,并被潘璋部将马忠所擒,又被孙权处死之后,其头与关平的头一起,被吴兵带到麦城下招安。关公阴魂不散,荡荡悠悠,于荆门州当阳县王泉山大呼“还我头来!”

其时,头不知去向,一说是葬在湖北,有一说是头飞到海中,化为螃蟹。为了不再被东吴的兵将认得,特用贝壳或树叶遮蔽起来。

潮汕人叫做“九载蟹”,是因为这种蟹壳呈圆形,直径仅约五厘米,体小肉差,味略臭。蟹头目斜眉竖,下有“胡子”绒毛,显得一副凶恶而又狡诈的样子。相传它是汉朝奸臣画家毛延寿死后变成的。

汉朝皇帝要选一美人和番,传旨宫廷画师毛延寿,把众多的妃、姬各绘成肖像,让他观看,以便把最美的人留给自己,把次美人送去和番。

美人们都不愿和番,纷纷贿赂毛延寿,以便把自己画得美些,而王昭君讨厌这种做法,不去行贿。毛延寿气恼,故意把这位绝色佳丽画成次美人。皇帝看图定人,把王昭君定为和番女。

待到送别时,一见王昭君,却是个倾国倾城之色,要挽留已来不及了,只得忍痛割爱。送别王昭君后,查明真相,把毛延寿杀了。

相传毛延寿的死尸,人们不准埋,半夜偷走,剁成肉块,抛下大海,便变成了一只只令人厌恶的“九载”蟹。

潮汕民间有句童谣:“红指甲,乌嘴齿,真象六娘被溺死!”这红指甲是一种蟹,这里六娘指的是明代为追求婚姻自由而殉身的大名鼎鼎的苏六娘。那么,这红指甲蟹与苏六娘有何关系呢?民间传说这红指甲蟹是苏六娘死后变的。

苏六娘是揭阳县炮台镇新市乡雷浦村苏员外之女,才貌双全,为抗父母包办婚姻,与潮阳县西胪表兄私奔。不幸被抓回,按封建族规,被沉于榕江。

由于她的手指纤细,显得分外长,指甲也特别红,故死后化为红指甲蟹。民间有句童谣:“红指甲,乌嘴齿,真象六娘被溺死!”

那红指甲蟹,个体比九载蟹稍大,壳略呈圆形,直径约六、七厘米,外表褐色,有绒毛,十支脚特别长,而且尾部红色,分外惹眼,整个蟹外形似蜘蛛。

“小蟹钳死大虎”是南澳流传的又一个关于蟹的故事。

清末一天,一头大老虎,从饶平泅海过来,爬上了南澳岛中部北侧羊屿海滩。它精疲力竭,肚饥口渴,上岸喝了点水,又狼吞了一些小动物,然后走到坑内山腰,见一石洞,就住了下来。自此,该处被人称为“虎洞”,至今犹然。

有一天早上,它出外觅食,找不到什么动物,饥肠辘辘,不觉跑到海滩。开阔的沙滩上,一片白茫茫。忽然,它见到—只赤蟹在爬行,便饥不择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就要吃下。赤蟹是南澳岛名贵海产之一,生活于深水或浅滩,以煮熟后赤膏无比鲜香故名,又名“膏蟹”。这时老虎发现的那只赤蟹,虽仅有人的拳头那么大,重不过半公斤,还没有老虎的脚盘重。可是,它却有一对厉害的大脚。赤蟹见老虎猛扑过来,习惯地张开两只大脚。当老虎俯首,嘴巴要吃蟹时,忽被其一对大脚钳住鼻子。这可致命了!俗话说:“老虎惜鼻”“老虎纸鼻”。老虎之鼻若受伤害可以毙命。

这时,它鼻子冷不防被蟹脚钳住,痛不欲生,摇头晃脑,那赤蟹来个卸大脚,趁机爬走,逃命去了。老虎用前脚之爪,伸起想扑掉蟹脚,素不知蟹脚特性,它钳住动物之后,十分紧牢,连人的手若被钳住,还需他人用双手扒开方能解脱,而虎爪怎能扒得脱?可怜那头老虎,无论怎样暴跳如雷,挣扎咆哮,却无挤于事,终因鼻子被蟹脚紧紧钳住,而活活断气丧命了。

一会儿后,一位渔夫想划竹排,出海渔猎,来至海滩,忽见卧着一头老虎,被吓得打哆嗦,双脚不听使唤。但见那凶兽,没有追来,也长久不动,深感诧异。时间长了,他便壮着胆子,投石试之,也不见动。于是,估计那是死虎,便渐渐走近前去,一看果然是头死虎。他见到老虎鼻上的一对大蟹脚,明白了虎的死因。

在海岛南澳,民间流传着一个叫“一个蟹壳煮三顿菜”的故事。

一位出生海岛的姑娘,嫁到内陆一个山村。夫家买了一只蟹,蟹身煮成佳肴请了客,蟹壳留下煮菜,当调味。蟹壳放到菜里煮了一次,捞起来,下次放到菜里煮,再捞起来,第三次放到菜里煮,又捞起来。一个蟹壳煮了三顿菜,还要留起来。姑娘实在看不顺眼,把蟹壳尖剩下的一点蟹膏剔出来吃了,顺手抛掉蟹壳。这一下可不得了,家翁家婆大骂姑娘大食浪费,要儿子休弃她。姑娘伤心透了,含着眼泪返回娘家。家翁家婆扬言要去交涉姑娘的父母。

姑娘的父母听知事情的缘由,安慰女儿不要忧愁,自有办法应付。不几天,姑娘的家翁和丈夫带着休书一同上门来了。踏进门,看见院里大篮小筐都盛满了蟹,有的蟹跑了出采也没人去抓。当天父子两人在姑娘家吃饭,满桌尽是蟹,炒蟹煮蟹清蒸蟹。姑娘的父母很热情,一次次把蟹肉蟹膏送到他们碗里,吃得他们嘴歪,一句交涉的话也说不出来。

吃完饭,望着扔满地面的蟹脚蟹爪蟹壳,父子两人心想,原来姑娘家的蟹这么多,吃蟹是这么个吃法,怪不得她随意丢掉我家的一个蟹壳。他们暗暗地撕毁休书,真心诚意地请姑娘跟他们回家。

揭阳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与“一个蟹壳煮三顿菜”相似,叫“猪母勿”的故事。“一个蟹壳煮三顿菜”与“猪母勿”的故事,展示了潮汕各地物产的差异,也反映了旧时为人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生活状态,同时提醒世人,凡事要谨慎,做细致了解调查,勿一时误会。

潮汕民间流传有蟹的灯谜故事。

一年春节,南澳县深澳搭谜棚,观众颇多,猜谢热烈。猜中者甚多,主持人吊出一只赤蟹,赤蟹的十足被捆住。猜者纷纷,谜鼓虽响却是打边鼓,示意虽不中也不远。时有一过路人要从此地经过,因人多堵路,他欲向前却无法前进,故自言自语:“有脚行无路。”主持人耳听八方,恰好听到这句话,误认为是在报猜,兴奋无比,即刻敲打二通。

蟹与虾、螺一样无血。为什么蟹无血呢?南澳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海里的蟹、虾、螺与其他鱼类一样,都是游弋前进,有鳞有血而没壳,全身光滑滑。当今却不同,不是爬行,就是蠕动着走。这是为什么呢?民间有故事解释其由来。

在南海里,有一户清贫人家,就是相依为命的梅子鱼母子俩。一天清早,母子外出打工,小梅子鱼不留神跌了一跤,额角撞在礁石上,血如泉涌,昏倒在地。梅子妈妈也惊得顿时昏了过去。见到此状的众鱼虾,七手八脚帮着把她们母子抬入医院。

入院后,梅子鱼仍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决定马上动手术。动手术需要输血,站在一旁的虾姑挤了上来,伸出手臂对医生说,“医生,我献血。”小虾姑如此敢为,精神可嘉。在虾姑行为的鼓舞下,红虾也撸起手臂对医生说,“医生,抽我吧。”这一来,三目蟹、海螺、牡蛎都纷纷响应。

弹跳鱼是梅子鱼的叔伯兄弟,他一贯贪生怕死,闻讯赶来,也吓了一大跳,心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极不好受,站在一边发呆。

蟹、虾、螺献完血,三三两两出门口,看见弹跳鱼站在一边发愣,感到奇怪,虾姑游上前去问,“弹跳哥,你还站在这里干什么?你的堂弟得救了。不过,还缺很多血,你得进去出出主意呀。”不听则可,一听,弹跳鱼脸色突变,心想,事到如今,不想出个办法来应付,不好交代呀。它绉着眉头,冥思苦想,至于想出一条两全其美的妙计来。于是,装出一副骨肉情深的焦急感与担忧的神情,快步游进院内,献血去了。

弹跳鱼抽了血游退出门来,便按它的计谋行事。它把右鳍捂在右额角上,闭着眼,踉踉跄跄地一步两退。寄生蟹它们献血出来,看见弹跳鱼这样,就忙把它送回家。弹跳鱼一躺下床,就发出“唉!唉”的呻吟,那声音怪可怜的。

第二天,螺、虾、蟹一起去看望梅子鱼妈。路过弹跳鱼门口时,忽然听到里面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以为是梅子鱼妈在家无人照料,弹跳鱼把她接到家中来疗养,便敲起门来。其实这是弹跳鱼故意装出来的。按他打算,认为血被抽去了,无从补给,只有装病才能挽回。当大家进门来看望时,弹跳鱼告诉大家,昨天抽血后,他顿时头昏眼花,幸得寄生蟹扶他回家,直到现在,他还感到天旋地转。唉!他……他越说越伤心,哭得说不下去了。

寄生螺说,这都是抽血太多所致,众人滴水成河,大家好头不如好尾,就再凑点血输给他,让他早日康复,才能和我们一起生活。

众虾、蟹、螺叹了口气,有的说,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一旦变残废,那更惨呀!

弹跳鱼怕去医院抽血输血露出马脚,便让请摆摊医生到家里来处理,大家也就按他说的办。

虾、蟹、螺抽完血,各自回家,可是,虾蛄他们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原来,由于虾蛄他们先后抽了两次血,加上摆摊医生没有仔细检查。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医疗事故。这一不幸消息,很快就传到龙宫去,龙王听后十分关注,认为这是“关系到整个水族的生存和健康素质问题”,便派员火速前去查明原因。调查期间,又听说弹跳鱼也突然昏眩过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弹跳鱼为骗大家输血给他,因而输入血过多,结果得了大病,又怕事情败露,连找医生都不敢。但是,哪有不透风的墙,结果不但水族知道,连龙王也知晓,对于舍己救人的虾、蟹、螺十分赞赏,还召来太医吩咐道,这件事影响甚大,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救好。

太医禀报说,我都全面检查过了,虾、蟹、螺这种忘我精神,是全水族的光荣,令人敬佩。可是像他们那样遍体无血,有的软绵绵,有的硬僵僵都走不动的症状,只能慢慢调理,另外必须有个幽静的环境保护起来,才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龙王听后频频点头,当即应允说,这好办,对那些软体的,让他们爬着走,硬体的蠕动着走,并配上得体的外壳,总之,按各自的肌体所需予以解决。至于环境保护,就让他们到浅滩海域,在那里可少受干扰,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吧。弹跳鱼品德恶劣,败坏水族声誉,必须把他逐出深海,不准回来。

自此以后,虾、蟹、螺类大都习惯在沿海浅滩上生活着。体内也没有一滴鲜红的血液,并各自带着一层不同形状的外壳,使爬行或蠕动前进时不致损害肌体。至于心术不正的弹跳鱼,到头来自食其果,弄得浑身充血,成了个混血儿,谁也不理睬他。

侨乡有多种多样的蟹,潮汕有美丽动听的蟹故事。潮汕侨乡还有掠蟹、养蟹、吃蟹习俗;有“无脚蟹”“笼底蟹咬家己”“欺负无脚蟹”“蟹无脚不会行”“蟹无脚爪不会爬”等蟹的俗语;有蟹的书画、雕塑;有蟹的歌谣。蟹的习俗、蟹的俗语、蟹的书画、蟹的雕塑、蟹的歌谣,构成丰富多彩的潮汕侨乡蟹文化。

蟹是横行的,人不能横行。蟹有故事,人更有故事。蟹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精彩于蟹的故事。

作者:陈友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