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3日,第三届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交叉(国际)论坛暨2023年化学-材料-医工前沿交叉创新论坛”在松山湖召开。
活动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材料学院、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承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影像材料与技术分会、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会明院士、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东莞市松山湖党工委委员梁展鸿,以及从事新兴功能材料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侯仰龙教授主持。
高松在致开幕词中表示,希望以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深入交流互鉴、探索科学前沿、促进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搭建青年学者高水平、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助推化学、材料、医工学科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图: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致辞
梁展鸿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松山湖的发展历程,并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引入高端人才资源、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校地融合发展的希望。
图:松山湖党工委委员梁展鸿致辞
随后,陈学思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介绍了聚乳酸和ε-己内酯产业化及其应用开发的相关情况,系统讲解了聚乳酸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开发及各类应用,并具体介绍了聚氨基酸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成会明院士作了题为《氧化石墨烯:从制备到应用探索》的大会报告,成院士从石墨烯的结构与物性讲起,重点阐述了剥离方法和CVD方法制备出高质量氧化石墨烯、石墨烯以及其他二维材料、三维网络结构宏观体,讲述了石墨烯材料在柔性触控屏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石墨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小明院士作了题为《金属-有机多孔材料与电催化CO2还原—机会与挑战》的大会报告,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MOF)多孔材料基本概念、特点、分子设计、应用,详细讲解了近年在以MOF及相关金属-有机多孔材料为光、电还原催化剂,将CO2转化为CO、CH4、CH3CO2-和乙烯等产物及其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的代表性进展情况。
彭孝军院士作了题为《染料智能分子工程》的大会报告,彭院士从智能分子工程的研究内涵、染料智能分子的设计、智能分子工程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智能分子在精准医疗、电子信息产业和化学过程智能化等领域的应用。
图:大会报告
本次论坛设有磁性纳米结构与分子磁体、二维/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电磁/铁/压/热电材料、能源转化与存储、临床医学与材料交叉、纳米化学与多孔材料、氢能源与催化材料7个分论坛,涵盖了187个主题/邀请报告,并设有墙报展示和交流环节。各分论坛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图:分论坛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举办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交叉(国际)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落实党中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十四五”规划等为引领,研讨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发展前沿与趋势、化学-材料-医工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本次论坛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相关交叉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有利于促进新兴功能材料科学领域技术创新、学术繁荣。
来源:创新松山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