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近日,南方+报道了“东莞存在灌水活牛进入屠宰场”事件,引发关注。
报道显示,牛贩子为牟取暴利,每日屠宰前将牛拉到黑窝点进行注水。
广东人讲究“以鲜为先”。上至浪漫的星级餐厅牛扒,下至接地气的牛肉火锅,广东人的日常餐桌上,往往少不了牛肉的身影。正因如此,人们格外关心这批牛肉的走向,行业的动向。
事情曝光后,当地快速跟进,第一时间控制灌水牛供应商等5名人员,并就“东莞存在灌水活牛进入屠宰场”一事发布通报,明确将迅速开展一次拉网式、地毯式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护好广大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地的反应之迅速,充分说明政府对百姓餐盘的关注,值得点赞。但从媒体报道的细节来看,即便在高压态势下,仍有个别人员铤而走险、顶风作案,充分说明了利益“惯性”之大,也说明了管理存在一定的疏失之处。
以屠宰环节为例,注水后的牛被运送到正规的屠宰场。按照规定,屠宰场只负责屠宰,不负责分销,并且承担着产品检疫等职责,不能屠宰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牛羊。然而,一些正规屠宰场口口声声“不收注水牛”的同时,却对这批牛肉大开绿灯,放行无阻。
对此,必须严肃问责,坚决堵上相关漏洞。
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问题,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真正做到了“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让所有的链条和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才能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