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文化成为番禺大健康产业引擎

番禺融媒
+订阅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同心,砥砺奋进,让中医药事业踏上了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崭新征程。番禺区加快中医药强区建设,推动番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文化赋能

“双国遗”老字号药企实现“破圈”

刚刚过去的暑假,位于东环街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潘高寿)文化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他们大多来自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周边地区。始创于1890的潘高寿是“老广”们从小就知道的中药品牌,在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不怎么苦,比起其他中药更容易入口。我记得小时候一旦咳嗽,家里人就让我服用川贝枇杷露,效果特别明显。我的小孩现在如果咳嗽了,我也会让他服用这个药,感觉挺放心的。”游客周小姐带着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来到潘高寿文化馆。这成为了他们一家暑假期间Citywalk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文化馆里,周小姐一家可以一边了解潘高寿的历史传承脉络和早期的制药流程,一边品尝潘高寿新推出的小包装龟苓膏、玫瑰阿胶黑芝麻丸等可口应季小零食,沉浸式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参观潘高寿文化室

1995年,潘高寿总部搬迁到番禺区东环街。如今的潘高寿是广药集团旗下核心企业之一。这家有着133年历史的企业既是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也是广州老字号协会会长单位,更是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的典型代表。拥有潘高寿凉茶保密处方和专业术语、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医药界唯一拥有“双国遗”的单位。

“两项国家级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潘高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中药文化第五代传承人卢其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多年来,潘高寿一直将中医药文化与企业经营发展紧密结合,让中医药文化持续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让老字号实现‘破圈’。”

潘高寿系列产品

潘高寿自成立至今就致力于呼吸系统中成药的研发与生产,坚持真材实料做好药。除了经典产品川贝枇杷露外,还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治疗不同类型咳嗽的蜜炼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名优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产品方面实现“破圈”。

面对竞争激烈的药品零售市场,潘高寿没有打广告战、价格战。而是将中医“辨证施治,精准用药”的理念密切结合市民日常购药中,将最常见的四种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肺燥咳嗽、肺阴虚咳嗽的辨证用药方法归纳为 “两句话问诊”:通过“有痰无痰”“痰黄痰白”“咳嗽时间”几个极易辨别的症状,让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实现买好药,买对药,满足市民健康用药需求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在经营方面实现“破圈”。

“ 治咳嗽找潘高寿——在岭南地区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卢其福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把‘高寿健康’的品牌文化与传统膳食养生文化有机结合,跨界打造国潮风范大健康食品。”潘高寿旗下的川贝枇杷糖、龟苓膏、黑芝麻丸等产品以时尚精致的国潮风包装,成为了口感好品质高的小零食,已成为远近驰名的广州手信。既满足市民健康养生需求,也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文化方面实现“破圈”。

今年8月18日,广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广药白云山中成药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3.04%。其中,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等中成药的销售收入实现同比较快增长,企业销售利润总额增长21.36%,经营整体态势稳步向上。

中药文化科普展馆

成为至信药业业绩的隐形助推器

走进大石街的广州至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信药业)总部大堂,一股淡雅清新的中草药芳香弥漫其中,让人倍感舒缓放松。作为专注于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至信药业把“做至好中药饮片”作为企业愿景。

公司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中药饮片,让国人用上真正的好中药。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发布会”上,至信药业获评“2022-2023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

至信中药文化科普馆( 广州至信中医药博物馆)

“现在,我们在全国建立了二百多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及采收基地。在满足企业生产的同时,也能为中医药文化推广作出更多贡献。”至信药业董事、研发总监陈志维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走入至信总部大楼一楼的至信中药文化科普馆。“依托公司遍布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及采收基地,我们建成了这个以中药饮片、中药材、药用植物为主要展览内容的科普展览场馆,致力于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科普工作,欢迎广大市民前来预约参观。”

市民参观广州至信中医药博物馆

据陈志维介绍,场馆日常展出有中药原动植物浸液标本、腊叶标本、中药材标本、中药饮片标本、伪劣中药标本等一万余件,共计两千多个品种,是华南地区收藏标本数量领先的专业中药标本科普馆。市民可预约参观。2022年该馆首次通过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2023年首次通过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同时,至信中药文化科普馆也是番禺北片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少先队课外活动基地,在向周边地区各个年龄段人群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信中药文化科普馆( 广州至信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文化科普馆完全是公益性质,里面的参观体验项目不会收取任何费用。”陈志维介绍。“每一位到访者在参观过程中都会感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肯定对我们的经营有所帮助。”今年上半年,至信药业的整体业绩同比增长达到20%以上。

公司正尝试把中药工业旅游、中药科普宣教、中医药康养服务以及中药养生膳食整合起来,形成医、食、教、游一体的健康产业体系。刚刚过去的8月,广州至信现代绿色中药工业及文化旅游项目入选广东省工信厅的广东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这将为企业打造中医药文化康养服务,打造中药工业文化旅游特色线路提供更好的契机。

多渠道传承创新

中医药文化与市民群众结下深厚情缘

番禺市民历来相信中医药,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番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番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有着丰富的优质资源,近年来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区中医院骨伤科是全区唯一入选且连续两届获评为“广东医院最强科室”的专科,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优秀区县临床专科;2018年,番禺区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复审,吴海雁“广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以及陈伟刚、郑永霞的广州市基层名中医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区妇幼保健院于2020年成为广州市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示范建设单位。同时,全区积极推动优质中医诊疗资源下沉,25名区属医院名中医每周至少两次下沉至社区坐诊。

膏方节

从2017年开始,番禺区中医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膏方节暨中医药大型义诊活动。膏方节已经成为区内中医养生文化的品牌嘉年华活动。市民在现场可以享受中医“大咖”义诊服务,可以体验火龙罐、温通刮痧、耳穴疗法等中医适宜治疗技术,或者轮流品尝区中医院研发的四十多种功效不一的膏方,也可以通过参加游戏了解中医膏方知识和中医药养生知识,赢取养生汤包等实用礼品,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感受中医药文化,享受中医药的发展成果。2021年,第五届膏方节活动现场接待市民超过5000人次。

番禺区中医院的温通刮痧

番禺区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医生为患者敷药

同时,番禺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不断加大对中医药项目的保护扶持力度和传播力度。区文化馆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中医与养生”专栏,陆续推出区中医院治未病科专家有关中医养生的短视频。内容涉及失眠、妇科、男科、儿科等常见问题,常用中药使用知识以及针对气候变化的日常身体养护方法。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还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等,组织与中医药有关的代表性项目或代表性传承人,以现场展示、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市民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为番禺区中医药强区建设添砖加瓦。

民众所需就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所向。在番禺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中医药事业将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未来,番禺将继续加强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的“治未病”中心建设;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综合医院、妇幼机构中医药工作;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化建设;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转化,助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全力打造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领先水平的中医临床基地,让中医药事业在禺山沃土上更加根深叶茂。

文/图 番禺融媒记者 邓芳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