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无座票,该不该打折?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正余弦

花了一样的钱,为何就不能有张安稳的座位?铁路“站坐同价”近来引发广泛关注。

旅客的不满很容易理解: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享受不了对等的服务,为什么要交同样的钱?

深入观察,无座票打折的呼声高涨,也反映出旅客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旅客不只关心“能到哪里去”,更关心“服务体验好不好”。

2014年,时任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的胡亚东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主要考虑到铁路公司的运力成本相近,票面价格主要取决于里程,最终认为实施无座票折扣的条件不成熟。这更多是基于运输单一乘客新增燃料和维护的边际成本,却没有考虑到空间利用率的影响。这部分无座乘客较少占用,理应予以抵扣。

除了刚性成本之外,还有隐藏的“负担”。虽然铁路部门回应“无座可以选择没人的座位就座”,并在高铁座位旁设置指示灯。但说到底,“无座”源于出行高峰,“站一路”的情况仍是多数。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选择了无座,就必然要面对不确定性——“别人来了我让座,两站换了仨车厢”,找座位耗费的心力不能不算。

“站坐同价”既是成本核算问题,也是“为谁服务”“为谁着想”的问题。我国铁路部门有较强公益性,开发和运营中吸收大量财政补助,理应做到为人民服务。铁路公司看来单次运输成本公平,但对旅客体验而言不公平,应该优先考虑后者。

因为担心个别人“蹭坐霸座”而限制更多出于无奈购买无座票的旅客,也失之偏颇。如从售票机制上加以控制,优先发售座票,满员后开放无座票,就能杜绝多数省钱钻空子的情况。

铁路是一块民生的“镜子”,折射出公众对于公平效率的向往和对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发售无座本意是为了满足需求,何不更进一步,在价格上让“吃亏”的无座票旅客感到慰藉?在这些细节上多琢磨,持续消除民众幸福的“绊脚石”,自然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