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大象”如何跳舞? | 中国智慧科技养老产业深调研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9月15日至17日,首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3-4号馆举办,以本次展会举办为契机,中国智慧科技养老产业深调研启动,国内养老领域顶尖学术专家带队,与创投机构资深投资人、南方日报记者共同深入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五大城市产业一线,为中国养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上海福寿康集团总部,可视化屏幕上的数据秒级跳动,遍布全国50余座城市的万名护理人员,服务数据实时更新。这一大数据平台,每年记录超1500万人次老人的服务数据。

8月11日,“中国智慧科技养老产业深调研”调研组走进福寿康集团,作为十余年深耕中国居家社区老龄化市场的“行业老兵”,福寿康集团开创“互联网+医护康养”整合照护模式,全面覆盖社区居家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打造全链条养老服务模式。

在福寿康COO雷筱倩看来,公司可谓养老产业中“会跳舞的大象”:组建万人专业团队,在全国超50个城市布局400余个服务站点,全国服务用户超10万人,每年服务超1500万人次。如此规模之下,企业依然保持“身段的灵活度”,智慧化成为其重要支撑。

把效率作为企业“生命线”

对于养老为代表的本地服务类行业来说,企业发展中常会遇到“10亿魔咒”,当企业发展到10亿元规模时,服务和管理能力能否实现标准化,进行规模化扩张,成为巨大挑战。

“养老产业老兵”福寿康在规模化上突围,如今,福寿康业务覆盖社区居家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在全国50余个城市运营400余个服务站点,包括超260家医疗护理站、超70家社区日托和长照中心、9家养老院、1家互联网医院、12家中医医疗诊所、7家护理培训学校。

在福寿康集团战略拓展总监刘海涛看来,技术与标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福寿康集团有机结合信息化系统平台,智能硬件设备,多元化服务供给,建立“互联网+医护康养”智慧养老服务闭环。

“福寿康以居家养老为核心切入市场,对于重服务的行业,效率是关键。”雷筱倩说。福寿康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自主研发互联网+智慧养老医护服务系统平台,实现了对老人健康数据的全方位实时反馈,精确地掌握与分析老人的照护诉求,结合实时更新的护理员动态数据,实现智能派单、实时跟单,在最大化护理员服务效率的同时保证老人享受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照护服务。

中国养老产业正从福利型转向消费型,这一历程中一定要经历C端觉醒和B端充分供给。对于企业来说,强化内功,注重效率,尤为关键。

从信息化、数字化、迈向智慧化

目前养老市场认知度、企业能力、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均处于初期。雷筱倩认为,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角度,要经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过程。

信息化即解决过程可视性,数字化则是解决结果问题,而智慧化的最大价值在于预测。 记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国内养老领先企业及科技企业均在探索使用大模型解决养老产业痛点。例如,未来或可通过上述智慧探索,实现养老服务按效果付费。

护理员是养老服务的核心之一。福寿康不仅自建培训学校、打造星级成长体系,更积极推动护理员岗位认证,举办全国护理员节、全国护理员技能大赛等,展示护理员的专业形象,让更多社会民众了解护理员的工作,烘托护理员价值,提升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感。

数据显示,福寿康在国内政府长护险服务规模排名靠前。如今,福寿康的万名护理员团队,每人每天平均有效服务时长8小时。企业用5年时间,年服务人次从100万增长到1500万,实现15倍增长。

给老人“好亲情”而非“伪亲情”

对于养老服务来说,全国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对企业管理能力形成挑战。总部企业如何推动标准化与本地化结合?雷筱倩认为,企业要向全国扩张,需要引入大中台概念,建立数字中台和服务中台,实现标准化管控,减轻城市端负担。通过中台管理,把运营标准化作为抓手,将组织销售等通用性能力下沉到城市。在管理上,总部企业与城市公司实现双线管理,建设全国业务供给中心。把城市业务的自闭环“拨开”,让城市端更多聚焦业务的实施。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与支持发挥重要作用。雷筱倩认为,养老产业政策应注重有效监管、适当补贴和产业协同。通过有效监管,让企业提供“真服务”,防止行业劣币驱逐良币;适当补贴,不仅是税费减免,还可探索对用户信息的支持;产业协同,政企合力探索区域养老解决方案。通过企业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区域养老产业带,既能够带动服务、培训、适老化产品、劳动就业等诸多产业环节,同时解决失能老人照护的痛点,缓解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

从政策导向上,应支持服务供给方提供专业服务。以长护险举例,不同于某些城市直接发放现金的形式,广西南宁明确亲属护理员和专业护理员的定位,合理区分家庭照护和专业护理的功能定位,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每季度为服务对象提供3次护士上门服务,给老人“好亲情”而非“伪亲情”。与此同时,当地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便能逐步培养起来,同时带动相关产业业态的良好发展。

更多一线产业报道请点击调研专题>>>

【撰文】南方+记者 戴晓晓

【摄影】南方+记者 曾子航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