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入路20分钟止血下床,脑梗介入治疗更轻松

南方医plus
+订阅

“没想到这么轻松就完成手术了,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近日,为打通闭塞的颈动脉,恢复脑供血,82岁的杨伯(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经右侧远端桡动脉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自行压迫20分钟即能下床活动,次日出院,令他惊叹不已。

据该院神经二科主任代成波介绍,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快速向心脏介入技术追赶,相较于大众熟知的经股动脉(大腿)入路,经桡动脉(手腕)尤其经远端桡动脉(手背)入路开通脑血管,具有出血风险小、无须长时间卧床的优势,患者诊疗安全性、舒适度大幅提高。

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自助式压迫止血。

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自助式压迫止血。

术后20分钟止血下床

据了解,杨伯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右侧半球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在积极治疗度过急性期后,经评估二次中风风险很高,杨伯决定接受医生建议,通过介入治疗改善脑供血。

结合患者高龄、病情及意愿等情况,代成波团队为杨伯施行经右侧远端桡动脉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穿刺口位于手背。杨伯惊讶地发现,术后除了手上缠着纱布,身体其他部位都不受影响,遵医嘱对创口按压20分钟后,已能下床自由活动。

当代成波术后查房时,杨伯开心地握上了这位医者的手,述说感慨。杨伯说,早年他曾因心肌梗死做过心脏介入手术,从大腿根进去,术后需要卧床一天,非常难受,没想到时隔多年再次做介入手术居然可以这么轻松,而且隔天就能出院, “医学进步太快了!”

经桡动脉入路优势多

同样是介入手术放支架,为何经远端桡动脉入路比传统经股动脉患者感受会舒适很多?代成波介绍,和心脏介入治疗一样,神经介入治疗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对比经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出血风险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无须卧床数小时甚至一整夜,治疗安全性和舒适度大幅提升。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自2015年以来,经桡动脉入路的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主流。

但就神经介入领域而言,经桡动脉尤其经远端桡动脉入路操作技术要求更高,对导管材料也有特殊要求,目前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探索,正逐渐成为一种技术趋势。

代成波团队开展神经介入治疗。

代成波团队开展神经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入路的穿刺口位于腕横纹近端1-2厘米,作为一种常用的替代股动脉入路的治疗方法,更适用于髂动脉闭塞、血管迂曲的患者,且容易压迫止血,入路相关并发症低,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缩短住院时间。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是近两年开发的新技术,穿刺口位于手背合谷穴区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不影响患者手部活动,且不易发生闭塞(经桡动脉入路血管闭塞率约10%,经远端桡动脉入路闭塞率不到1%),如病情再发更能满足多次手术的需求。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还实现了患者自助式压迫止血,一般术后自行按压20分钟即可松开自由行动,一方面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一方面也节约了患者整体医疗费用。

适合择期手术防卒中

代成波指出,经远端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治疗优势明显,但因其导管口径较小、技术操作需要一定时间,总体上更适合择期手术的患者。对于急性脑卒中的病患,首要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不能拘泥于某一入路,必须采用最快速的治疗方式开通脑血管。

代成波介绍,对于可能引发出血性卒中的动脉瘤、脑血管瘤等,适合经桡动脉入路的介入栓塞治疗,尤其适用于年轻、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对于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多数患者可经桡动脉入路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有效避免再次发生卒中。此外,经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治疗适用于长期服用抗凝药、出血风险高的人群,肥胖、不愿暴露隐私者,以及孕妇(避免射线)、股动脉堵塞等特殊人群。

据了解,作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副组长,代成波参与制定了《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积极推动技术发展和规范化诊疗。

【记者】江玲

【通讯员】郝黎 张蓝溪 靳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