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 · 路 · 对 · 话
4月26日,广州
《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正式开幕,144件/组展品,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阳关之外。从先秦到盛唐,西域的风情与中原的文明碰撞、交流与融合,涤荡出风貌万千的独特景象。
7月15日,以展览为起点。
由广州海事博物馆主办,Global(橘叶)游学荟承办的新疆历史地理游学开始启程,我们一路向西,将大美新疆尽收眼底,也将文化的交融以另一种形式践行。
博物馆——文物的故事
从新疆 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到伊犁将军府、伊犁州博物馆,我们饱览众多珍贵文物及闻名遐迩的丝路古迹。通过文物故事、实地探访、主题工作坊,我们共同解读古丝路上曾经鲜活的风物与人事。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仕女骑着一匹西域马,头挽高髻,戴方形黑色垂纱高帽,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体现。文物更展示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特点。”
凤鸟纹刺绣残片
“凤鸟纹样姿态矫健、气势宏伟,体现了一种富于想象,向往自由的特点,也是生命力的象征。这幅作品与长沙楚墓出土的凤鸟纹如出一辙,说明了两地的交流密切。”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写照,或代表家国荣耀、或代表和美愿景、或代表时境变迁,从纹饰、材质、寓意、使用场合等等信息的解读,文物仿佛有了生命,昭示着他曾历经的岁月。
文物的价值
就在于它凝聚了历史的某一刻
却又释放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华夏文明的精神谱系
就在一件件的文物中沉淀与传承
遗址古迹——现场的力量
吐鲁番盆地
处于古代西域的东门户,境内山脉谷口多,遂成为中西往来的十字路口和交通枢纽,宗教文化也得以传播生根。其中,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而高昌正是吐鲁番地区作为西域权力中心统治天山南北的代表时期。大量的石窟壁画由于异教冲突、列强掠夺,只剩下斑驳残破的岩壁,回应着那些兴衰沉浮、往来不辍的岁月。
在吐鲁番博物馆努尔比娅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辗转于16、17、20、27、31、33、39几个石窟。
光影变换间,我们仿佛看到石窟初开的5~6世纪,彼时佛教正盛行;在27窟,象征着摩尼教的火焰和代表着佛教的莲花交相辉映,留下了石窟在其鼎盛的高昌回鹘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步入39窟,岩壁上的色彩随着石窟的衰败而逐渐黯淡,印证着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及14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的历史。
交河故城
如一叶扁舟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土城市建筑遗址。作为先秦时期的车师古国的都城,汉帝国上演过“五争车师”;曾是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沿中央大道阔开的东西城区颇有长安城遗风,里坊形制更是故城繁华的注解。
交河故城的城门为什么打开就是悬崖?窗为何在屋顶?为什么先打井再建屋?
如今“荒台废址几春秋”,在起伏连绵的黄土之上,依稀还能分辨着城门、宅院、官署、佛寺……这座雕刻出来的都城,哪怕仅剩残垣断壁,也能让人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痕迹,以及那些穹庐之下的傲骨与不屈的脊梁。
石窟与故城
留下辽阔历史
也用他们残败却雄伟的英姿
续写了当代的故事
自然风物——因地制宜的智慧
5600千米边境线环绕,让新疆自古以来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干旱的大陆腹地,又因高山融雪滋养出一片片绿洲,成为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这些绿洲环盆地而盘居,成为古老生命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
博格达峰
当我们进入乌鲁木齐,“东部天山第一峰”博格达主峰迎面而来,卫城而居。
达坂城风场
从乌鲁木齐向东南往吐鲁番,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达坂城风场横亘于广袤大陆,“三山夹两盘”的地形特点形成了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风能资源。
火焰山与坎儿井
进入吐鲁番,从文学与地形特点再次认识极热地区火焰山。而应对这种极端干旱气候开凿的坎儿井——世界最长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触须一样伸向一片片的绿洲,滋养了一整个丝路文明。
葡萄沟
新疆是中国葡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含糖量最高的省区,最佳品种无核白葡萄含糖量达20%-27%。
行走于葡萄沟,了解新疆瓜果飘香的地理与气候成因。
伊犁河谷
离开吐鲁番,进入伊犁河谷。随处可见山甸草原葱茏青翠,野花似锦、牛羊信步。依草原而上,森林、高山、冰川层层递进,成为新疆最俏丽生动的自然轮廓。
因大西洋暖湿气流停驻形成的赛里木湖,跨越天堑的果子沟大桥、昭苏天马矫健的身姿……苍凉雄壮的人文历史之外,丰饶多元的自然风物描画着新疆的另一面。
水土实验
火焰山有多热及缘由?交河故城土与葡萄园种植土的特性与用途差异?赛里木湖、坎儿井、自来水等的溶解性固体含量及水质比对?
除了眼观,通过实验用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水土新疆。
在新疆,人与自然之间
形成了最默契与最和谐的伙伴关系
独特的地理方位、生生不息的绿洲
勤劳智慧的人民、丰饶的物产
让新疆始终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丝路今日——故事在继续
国际大巴扎
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正是丝绸之路的缩影与延续,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展示着乌鲁木齐蓬勃的生命力。大巴扎上川流不息,不同民族的语言与面孔,古往今来,我们依然汇集在丝路上。
哈萨克族毡房
每当暮春新夏的时节,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就在万物复苏的草原上搭建起白色的毡房。
在昭苏,我们走入牧民的房子家访,毡房的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毡房内宽阔的床板,铺上精致手工的毛毡织布,一家人饮食起居都在上面。哈萨克族的大婶将馕饼、包尔萨克放在绸布上摊开,招呼着我们快吃,瞬间一屋子的其乐融融。
门内一侧,放置着火炉以及烧奶茶的“撒马碗儿”茶炊,淡巧克力色的奶茶沉着浓郁的奶香。靠近门外两侧是放马具及生火做饭的地方,还有网袋晾晒的奶疙瘩。奶疙瘩用力咬上一口,一股酸劲在嘴里迅即漫开……牧民的生活简单而欢腾。
喀赞其与六星街
喀赞其、六星街,融合了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街区,食物、手工艺品、建筑、舞蹈……不一样的风土民情,在不期而遇间,碰撞交织出独特生动的韵味。
无论哪个时代
差异从来不应是隔阂的理由
而是多元统一的华夏民族
与生俱来的骄傲底色
两千多年来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新的交融随时在发生
带着每个时代的印记奔流向前
我们,从千里外的南方来
从万帆齐发的海上丝路来
大唐盛世
驼铃声声,海不扬波
两种丝路文明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如今
汉唐盛世落幕,但丝路精神永恒
并在更广阔的一带一路之上
谱写着新的传奇
丝路的故事
一直在继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