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一季·在地教育设计师——博物馆课程教育培训班在广州海事博物馆顺利结班。
本课程为广州海事博物馆联合黄埔区魏峻工作室共同打造,旨在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在地教育设计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能力。活动共吸引50余名学员参加,范围涉及黄埔区内文博从业者、教师及区外中小学、少年宫教师、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等,深入探讨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向。
博物馆讲解工作
应不断适应新要求
培训班首日,原西安半坡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希玲对目前博物馆讲解的现状、未来作了全面分析,并用多场讲解案例深入浅出阐释了博物馆讲解创新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全国金牌讲解员王亚楠则在分享自身实践经验的同时,对博物馆讲解词的撰写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好的博物馆讲解将引导观众将获得的感性知识转变为对展览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构建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教育课程设置
需紧密贴合儿童发展特征
针对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设计,广州市少年宫教育教研部主任黄筱瀛在儿童美感教育方面提出独到见解,并鼓励学员同步进行经验分享。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对基于博物馆“物”的学习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带领现场学员分组讲述“物”的故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长期关注博物馆儿童教育,通过详实的研究资料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特点,为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为学员详细介绍了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的重点与细节,激发学员对如何将博物馆的物“搬”到学校课堂开展深入思考。
该培训班取得良好反馈,得到现场学员一致好评。辛亥革命纪念馆张长龙认为培训内容干货满满,兼顾前瞻性与实用性。岭南金融博物馆张悦歌则表示在培训班获得了新视野、新视角。除了文博从业者,来自剑桥大学博物馆教育专业的博士唐子璇对“博物馆学习不是延伸学校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博物馆里的物”印象深刻,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的许缨对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堂的结合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期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据悉,广州海事博物馆将持续举办该活动,对如何最大化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价值作出深入思考,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学校对话合作桥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