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为什么火了?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当我换上这个头像,不仅让领导失去了沟通欲望,更让老板看都不想看我了。”近日,“让领导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讨论。这些头像中的人物、表情包,或眼神呆滞,或表情滑稽。其对外传递的态度也很明显:别理我、让我一个人静静、你说的啥我听不懂……

这些头像的流行,当然有被网络娱乐化的夸张成分,但其之所以引发讨论,让很多人会心一笑,其原因必然是戳中了某些痛点。

头像,可以说是这个网络社交时代的名片,是一个人展示自我的第一窗口,也是对方了解你的第一印象。按理说,本该精挑细选才是,但这些看起来随意糊弄的头像,却折射出某种群体心理。

很多人的工作心态可能是这样的:刚毕业时,初出茅庐,有一股子原始的干劲,对未来充满预期和想象,包括薪资待遇的提升、职务的升迁,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竞争压力大、职场环境复杂,能够顺畅、稳步地获得各方面提升的人,毕竟是少数。

心态的变化,会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上:一开始可能是敢想敢干,总想着建言献策、表现自己,但是在碰壁中渐渐发现,职场自有一套逻辑和规则,工作起来更加理性,激情也就开始递减。这个时候,充满鸡血的励志头像和签名就开始悄悄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淡然和“佛系”风格的头像。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当类似的颓丧、摆烂式的头像成为一种现象,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职场年轻人不思进取,而是要从普遍困境和群体心理背后去分析原因,然后寻找对策。加班文化、职场PUA、不合理的绩效考核等现象,近年来屡见报端;与之相对应的,新型职业病、职场焦虑乃至抑郁症,颇为流行。

别具一格的头像,或许可以看做是一种在边缘地带的抗争:很多事情我决定不了,很多结果我无可奈何,但是我的头像我可以做主吧?

然而,头像自主权有时也会遭受挑战,比如微博话题“被导师私信要求换头像”、知乎帖子“被母亲大人要求换微信头像, 是个什么样的体会”,都引发热议。家长也好,领导也罢,大可不必要求年轻人必须佩戴积极稳重的头像。强扭的瓜不甜,强制的头像只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颓丧和沉默。尊重年轻人的头像自主权,也算是一种支持和理解。

前些年,社会普遍关注95后、0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维持多少时间,诸如“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辞职了”“00后换工作的方式是把领导炒掉”的标题不时成为热搜。对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年轻人身上的一些问题,或许也要反思,职场环境是否出了问题?久在其中的资深打工族,或许已经在温水煮青蛙中慢慢适应了,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一试水便发现很烫,那么是水的原因,还是青蛙的原因?

所以,在“不受待见”的头像背后,也要看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素。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多数职场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这种风格的头像,更换头像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中就采取了“摆烂”的态度,了解了他们是为何换上这些头像,再针对性地去做改善,才能让年轻人重拾自己的初心。

#今日话题#

大家对更换“丑头像”有什么看法?

哪些特定场合会让你考虑更换头像?

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樊成)

编辑:Tsuki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