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坭镇,水网纵横,河网密布,拥有三分山林七分田塘的生态格局。得天独厚的水环境,赋予了赤坭“渔”的优势,使得生态渔业成为赤坭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赤坭,这里有中央、省、市下达的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建设项目,也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顺源水产,更有荣获“大国农匠”种养能手类二等奖、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土生土长的赤坭养殖能手——卢照辉。
从“会养鱼”到“慧”养鱼,实现科技兴渔
20世纪70年代,赤坭镇莲塘村卢照辉跟随着父亲的脚步,开始养殖四大家鱼。那时候,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他说道,“刚开始,我们有10多亩鱼塘,养着几百条草鱼,还是靠天吃饭。”20世纪90年代,懂渔业、善经营的他便开始开着自家拖拉机,到附近鱼塘挨家挨户收货,将鱼供应至鹰金钱等大型加工厂。
随着市场和行业的进步发展,他意识到水产养殖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2006年开始,他瞄准市场方向,下定决心转型发展,学习科学养殖,对土塘进行标准化改造,试验优质鱼养殖。2017年,卢照辉在赤坭镇莲塘村创办洋源水产养殖场,占地面积700多亩,是花都区最大规模的成品鱼养殖基地之一。
在现代化养殖场中,使用现代渔业设施设备,大力推进退水养殖方式,让渔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可以看到,它采用池塘套养及精养、流水养殖、温棚设施的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循环水生态养殖区,装上追溯源电子数据监控设备,生态化、智慧化养殖草鱼、罗非鱼、鳜鱼、笋壳鱼、叉尾、鲫鱼和黄骨鱼等品种,真正做到“智慧养鱼”。
用循环水进行养殖后,养殖用水更清、鱼儿更活、周边环境更清爽。不但节省了人工和材料费,还促使养殖更加机械化、标准化,鱼塘亩产量为传统养殖技术的6—7倍。凭借着科技养殖方式,洋源水产养殖场成为现代设施渔业示范样板,先后获得广州市家庭农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系列荣誉。
从“渔企业”到“渔品牌”,实现品牌强农
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立足渔业特色和基础优势,卢照辉在顺源水产和洋源水产的基础上,注册了“顺源辉煌”和“洋源腾达”两个商标,向周边市场主推桂花鱼、笋壳鱼、“瘦身”鲩鱼等几个优质产品,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渔品牌”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对于水产品市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鲜字。卢照辉精心培育的流水“瘦身鱼”,肉质紧实且无泥腥味,熟制后味道鲜美。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大批鱼产品“鲜活”出货,“走俏”供货农庄、饭店,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成为花都鱼产品的一道“金字招牌”。2019年,卢照辉养殖的草鱼、罗非鱼,入选无公害农产品。2023年,草鱼、黄颡鱼成功入选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为进一步拓宽市场覆盖范围,卢照辉与时俱进加强冷藏保鲜设备建设。紧抓花都渔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建成4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冷库,可收储10万吨成品鱼的冷库有效解决成品鱼积压的问题,并逐渐打造成为“种苗繁育—生态养殖—产品加工—预制菜”的渔业全产业链集群。推动“渔企业”到“渔品牌”的升级,是卢照辉成为赤坭镇水产养殖行业龙头的又一致富密码。
从“懂致富”到“带致富”,做到联农带农
懂技术、善经营的卢照辉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同时他也是村里的渔业“领头雁”,乡村致富“带头人”。2020年,他牵头成立洋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50多户养殖户入社,除了解决本村数十位剩余劳动力就业外,还撬动周边村民发展生态、智慧养殖渔业,直接带动本村农户增收20%—30%。
入行40多年来,卢照辉形成了丰富养殖经验和经营水平,也积极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出工出力。建设35平方米智检实验室,主动热心为莲塘村及周边的村民提供优质的鱼苗、饲料以及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服务。尤其是,有效解决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鱼类病虫害防控等问题,得到周边村民的一片认可。2022年,面对突发疫情,卢照辉更是无偿捐赠价值约30万元、2.5万罐的罐头鱼。
凭借着过硬的养殖技术,卢照辉成了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的代表之一。2021年,卢照辉先后获认定为广东省首批“农村乡土专家”“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2022年,卢照辉在“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中勇获二等奖。
近年来,赤坭镇科技赋能、创新发展,不断夯实盆景苗木、现代渔业“一花、一渔”两大产业根基,加快建成规模上千亩、产值上亿元的赤坭鳗鱼产业园,以顺源、大疆渔业等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广现代、智慧养殖技术,加快形成智能、生态、绿色的现代渔业产业新格局。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中,需要一批批像卢照辉这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林郁倩 古能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