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结束,开学也进入倒计时,不少学生仍沉浸于假期无忧无虑、游乐嬉戏的兴奋状态之中,同时开始产生倦怠、焦虑、紧张的心理,甚至对开学产生抵触心理。
学生“患上”开学综合征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河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副教授钟碧来建议:正面看待情绪,学会自我训练,及时调整。
开学综合征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多种表现
学生程希(化名)新学期将升幼儿园大班,因为他熟悉的老师没有同步带大班,其家长担心程希产生抵触心理和入学分离焦虑,便咨询了班主任,提前给程希“打预防针”,引导他认识新老师,调整好入学心态。“小孩如果能完成从‘希望熟悉的老师任课’到‘我想要认识新老师’的心态转变,就不担心他开学哭鼻子了。”程希家长说。
钟碧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开学综合征主要体现为开学焦虑和恐惧情绪,又称为开学焦虑症,主要在生理上表现为腹痛、头晕、恶心、嗜睡等,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小便失禁、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出紧张不安、厌学、恐惧、焦虑等症状,引发失眠,如果返校则会出现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情况。”钟碧来表示,这些表现主要是人的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把一些不愿意面对、不认同、被压抑、不愉快的负面情绪反应为躯体的症状,这些负面情绪和反应需要及时发现,进行调整。
正面对待负面情绪 调整“生物钟”
戴盛(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对入学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8月初,他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心理健康中心诊断,发现患有社交恐惧症。据了解,历经3个疗程的心理辅导,戴盛见到陌生人手抖、声音小、不愿抬头等社交恐惧症的现象已逐渐有所改善。
“侄子在暑假作息时间比较自由,导致玩过头了,半个月前便开始在‘恶补’作业,问及上学事项,就假装听不到或者生气,选择性地回避问题。”市民钟思琪说。
“开学综合征是很多孩子在开学前容易出现的问题。”钟碧来表示,学生在开学前应规划出一周左右的缓冲期,让心理做好充足的准备;日常则调整生物钟,规律作息时间,对暑假前未完成的计划安排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主动找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作伴,避免孤独感。此外,入学前后可根据实际,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强体育运动,这是调整情绪最好的方法。
那么,家长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开学带来的不适呢?钟碧来建议,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及时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清淡饮食;还可选择在轻松的氛围下聊聊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多沟通,引导孩子正面看待情绪,帮助孩子慢慢适应开学的生活,减缓开学压力对孩子心理的冲击,此外,无论是生理症状,还是心理症状,对学习均有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恶性的双向性闭循环,因此,家长须重视这些问题,及时发现并咨询专业人士去解决问题。
记者:朱惠思
编辑:林梓楷 校对:李雪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