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育英才 百年平中再出发|教育高质量巡礼⑥

南方日报 南方+

01:15

以人为本育英才 百年平中再出发|教育高质量巡礼⑥

创办于1906年的平远中学已走过117年的悠长岁月。建校以来,平远中学惠施春风,广育桃李,培养了辛亥革命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中国土木水利建设之父曾养甫,抗日英雄黄梅兴、姚子青、姚中英,知名学者吴三立、吴康等大批英才。

平远中学是梅州市重点中学之一。林广平 摄

平远中学是梅州市重点中学之一。林广平 摄

秉承“诚、爱、勤、勇”校训,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育高素质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平远中学多年来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方式从管教型向养成型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回顾历史

平远首个党支部在此诞生

在平远中学的校史展览室,展示着这段红色历史:1927年3月8日,平远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平远中学党支部正式诞生,杨广存任党支部书记,李巴林任组织委员,钟锡璆任宣传委员,直属梅县部委领导。

“平远中学党支部成立后,以学生会的名义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如创办《平远中学青年》周刊,及时报道新时事、新动向,《平远中学青年》逐步成为当时同学们探讨革命理论、交流学习心得的论坛。”展厅内,平远中学副校长朱文安向记者讲述了平远第一把革命火种的故事。

作为平远第一个党支部,平远中学党支部的成立传播了革命种子,点燃了平远的革命火把,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党的建设,为平远的农民运动输送骨干,推动了平远的革命斗争。

平远中学旧址。资料图片

平远中学旧址。资料图片

平远中学党支部成立以后,杨广存、李巴林与其他党团员一起,深入到工人农民队伍中宣传动员。1927年7月,李巴林、钟锡璆两名党员从平远中学毕业后,把革命火种带回家乡,积极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斗争,有力推进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蕉岭、平远、寻乌三县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并在东石镇建立起平远县第一个农会——太平农会。随后,农会组织在平远各地陆续成立。

平远中学党支部成立至今已96年。穿越近百年时光,红色基因从平远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融入了平远中学师生的血液中,鼓舞着师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翻开《平远中学校史》,记者看到学校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近百年来,学校五次易名、三改学制、两次增办师范,但无论如何变化,学校始终以培养优秀学生为己任,学生遍布海内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杰出代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平远中学高考成绩本科率均达90%以上,优先投档人数不断增加,先后获授“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等荣誉称号。

“革命精神始终流淌在平中人的血液之中。为了留住那一段辉煌历史,在学校建校110周年时,我们设立了党史室,把平远中学党支部诞生的红色故事陈列上墙。”平远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洪告诉记者。

刘洪表示,每年秋季开学,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校史室重温红色故事,让师生从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岁月中汲取力量,并向怀抱理想、不怕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不仅如此,每年“七一”前后,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到仁居红军公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汲取信仰的力量。

平远首个党支部诞生于校园,不仅为全校师生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学校百年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打造队伍

多措并举提升教学质量

“两位老师的课不仅突显了数学学科理念,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了互动生成,包括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为其他老师今后的教学指点了迷津,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平远中学举办的一场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在评课环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指出优点和不足。

平远中学学子参加研学活动。林广平 摄

平远中学学子参加研学活动。林广平 摄

“高考备考从高一、高二抓起,实施有效的教学,才是决胜高考最有力的保障。”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参与活动的教师互相交流着教学体会和心得。

这是平远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缩影。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平远中学教导处副主任韩玉清向记者介绍,长期以来,学校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上多措并举,全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朝着“一流校园、一流师资”的目标不断前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打造校园特色必须建立在提升教学质量之上。”韩玉清说,平远中学十分注重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形成了分层管理、细致管理的教学理念和特色,以此确保各级教育教学工作高效、顺畅运行,确保教师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高考成绩的逐年攀升。在2023年高考中,平远中学600分以上学生有15人,比去年增加9人;特殊控制线上线106人,特控率20.38%(不含地方专项)。

“我校倡导创建学习型学校,号召全校教师认真读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培训班、专家论坛,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韩玉清介绍,这些举措大大调动了全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在各类优课评比中获奖或受到省市县级表彰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自豪感。

“平远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平远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平远县教师发展中心立足自身职能,全力以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平远县教师发展副主任韩良逵表示,目前平远中学已有10个县级名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优秀教师带动一群优秀教师”的良好效应;另外,平远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提升交流频次,帮助本地的教师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开展高质课堂县级评比、教学评一体化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坚定目标

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才

今年以来,平远中学传出多则喜讯:高三学生沈当的作品《乐高潜水艇》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平远中学1人获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省一等奖),2人获广东省地区决赛一等奖。

平远中学于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被授予“广东省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称号,2008年被确认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梅州市重点中学之一。

平远中学举办《弟子规》硬笔书法比赛,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林广平 摄

平远中学举办《弟子规》硬笔书法比赛,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林广平 摄

作为一所县城中学,平远中学生源与一线城市学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当前大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下的课堂,不只在校园内。为了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培养爱家乡、爱自然、爱动手实践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平远中学近年来接连开展各类研学活动。

在研学营地,教官向同学们讲解并演示如何叠出标准的“豆腐块”被子,通过严格、规范的内务整理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国药园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传统中草药材,他们认真学习并记录着其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增长对中草药材的认知的同时,真切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

全力以赴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才是平远中学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为了打牢学习基础,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平远中学多年来坚持实行“三个半小时”学习方法。即除正常的课时安排外,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要求学生在早上7时前、中午1时前、傍晚7时前各挤出半个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老师指定内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追踪检查。

“积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习惯了用这‘三个半小时’来学习,就会感觉每天学习时间比别人更充裕,也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远中学2023届毕业生潘晖说。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心态很重要,所以每周我们会抽空到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这也是其他科任老师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平远中学教师黎永平告诉记者,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除了按照年级计划安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外,他还十分注重“家校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

校园运动会中,同学们奋力拼搏。林广平 摄

校园运动会中,同学们奋力拼搏。林广平 摄

榜样说

课中打好基础 课后延伸发散

潘晖是平远中学2023届毕业生,今年夏天,一直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他如愿以593分被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谈及自己的学习心得,潘晖认为,要注重课堂学习和课后延伸相结合,即课前预习,课中紧跟老师的节奏打好基础,课后加强思考,主动延伸发散,同时可通过做题来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足,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名文科生,潘晖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历史书籍,《全球通史》《历史研究》等书是他拓宽知识面、积累课外知识的良好渠道。

“读历史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对学习的帮助也特别大。”潘晖说,“历史让我的思维特别活跃,可以增加写作素材,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培养学习能力、阅读习惯也有帮助。”

在高考复习阶段及考试过程中,潘晖认为及时调整、稳住心态很重要,偶尔感到有压力时,他喜欢到户外散步纾缓心情,直至心情平静下来。“我一直认为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选择尽情享受。”潘晖说,高考的结果他和家人都比较满意,自己一直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考入师范院校让他离实现梦想更近了一步。

定向思维提速度 发散思维拓思路

林海涛是平远中学2023届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酷爱数学的他考出133分的单科高分,以总分636分被华南理工大学电气类专业录取。

语速快、逻辑清晰是林海涛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林海涛告诉记者,高三这一年,他将复习分成两个阶段,前半段是总复习,需要注意全面性、连贯性,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后半段则是冲刺攻坚,知识点具有较大跳跃性,需要将前半段复习的内容进行延伸,以取得高分。“定向思维提升解题速度,发散思维开阔解题思路。”林海涛总结道。

数学是林海涛最喜爱的一门科目。“有时候,碰到一道漂亮的难题,我会和班上其他喜欢数学的同学一起讨论,各自写下解题思路再交换过来看,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乐趣。”

林海涛认为,高考复习阶段不可避免面临取舍,他选择了将更多时间分配给弱势学科,以此来确保弱科不拖总分后腿。“复习弱势学科时,我知道有些板块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突破的,这时就要及时放弃,把精力专注于可在短时间内复习提高的板块上,学会妥协,而不是和困难死磕。”

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林海涛一点一点补齐短板,在高考中实现了“弱科不拖后腿”的预期目标。

“进入大学后,我的目标是争取保研。”林海涛说。

梅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出品 梅州市教育局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策划 张盛良

统筹 唐林珍 张柳青

文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何苑妮

鸣谢 正兴地产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