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在“全面一盘棋”的布局下,传统教育强区罗湖的课堂、课程、课题、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将聚焦哪些方面深化改革?未来,罗湖教科研重点工作有哪些?8月28日上午,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工大会,全体教职员工参会。
新上任的罗湖区教科院院长李春娥正式与全院教职工见面,并作了题为“出发”的讲话。她回顾了与部分教研员在罗高指导教学时结下的深厚情谊,提出三个工作愿望:将与大家一起在讲政治、有底线、风清气正的前提下互帮互助,和谐共进,建设高共识的协作机制与保障机制;将与大家一起在立足实践,尊重科学、面向未来的立场上研究问题、守正创新,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与研究资源;将与大家一起在相信队友、相信进步、相信未来的信念中团结共进,快速成长,建设高站位的服务机制与业务系统,让大家的工作有价值感、有未来感。
“建设事业共识,迎接教育变革,回答时代命题”,李春娥院长写下了她给区教科院全体同仁的第一封信。信中说“从第一天走进教科院,我就告诫自己:空杯心态,实事求是;研究时代,研究政策;向同行学习,与同事共进。既要为现实而谋,更要为未来而学。”信的末尾,还附上了问卷,希望大家对教科院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准确地跟进、协助、推动大家的关切点。
李春娥院长是2017年罗湖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名优校长。首任罗湖高级中学校长期间,用“一定可以”的信念,努力做好罗高的每一件事,引领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罗高的发展变化得到社会家长的普遍认可与广泛认同。
此前,8月23日、25日,上任伊始的李院长就已投身到新教师培训、2024届高三备考工作会议的现场。给区教科院全体同仁的第一封信更是殷殷期望,厚厚重托,赋予了全体教师“再燃一把火”的信念。
2023年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教工大会上,罗湖教科院四位院领导围绕自己分管的领域,“回望”了上学期重点工作的达成度,指引大家“凝视”新学期的工作计划。
陈小波副院长以《区校协同,共建“一核两驱五维六能”高质量教研体系》为题,从“提高学业质量、构建1+N区校学科课程体系、探索1+N区校基本式+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盘点了上学期深耕课堂教学取得的极为不易的成绩,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协同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的行动计划。
荆志强副院长介绍了“教育发展研究赋能学校,全方位服务区域决策;领鹰工程赋能校长,梯度发展有通道;双库工程赋能培训师,培训课程架构有体系;科研课题赋能师生,研究有氛围”的成功经验。下学期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罗湖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教育家型的校长队伍、敬业专业的教师队伍、专家型的教研员队伍和学科专家式科组队伍。
黄伟龙副院长的工作汇报,8月18日就已在北京召开的“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进行了展示,罗湖教育数字化治理和应用的优秀经验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全面建设智慧教育创新区”获2022年度南方日报“十大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卓越奖”。未来还将深入推进信息化“四区”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推动基于应用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和STEM教育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建设。
丁光辉副书记从“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提升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品质、强化内部制度建设”等阐述了党员先锋作用和党组织在深化课程改革、教学转型中的特色做法,同时还聚焦规范、效率、服务三个关键词,强化制度执行,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内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品质,助力教科院内涵新发展。
把握新开局,谋篇新发展。新学期的战鼓已经敲响,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前路漫漫也灿灿。罗湖区教科院将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为罗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撰文】叶淑萍
【通讯员】丁玥 朱艳
【图片】石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