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产业新城、品质水口”,惠城水口冲刺“五百亿”镇街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报道

2021年,辖区工业产值于全区率先突破200亿大关;2022年,多项工业指标位居全区前列,其中工业投资57.43亿元、比增61%,领跑各镇街……乘着东江湾产业园如火如荼发展的“东风”,近年来,惠城区水口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跨步向前。

“截至目前,水口是惠城区唯一一个工业产值超200亿的镇街。”水口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李文军介绍,水口将围绕“产业新城、品质水口”、助力“四个惠城”建设目标,奋战“百千万工程”,冲刺“五百亿”镇街。

力争2025年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2019年12月,惠州吹响“丰”字交通主框架的建设号角,主干道1号公路贯穿水口街道,进一步拉开区域发展大格局;2020年起,惠城积极推动东江湾产业园建设,重点在水口、马安片区规划30平方公里核心区,其中水口街道约占25平方公里。

作为惠城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产业经济的“排头兵”,水口抢抓机遇争进位,奋力实现新突破。

抓招商引资。近年来,水口街道分批赴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企业考察物色招商对象,积极推动辖区老企业增资扩产,先后引进了信利康乐创城、高盛智谷、中南高科、TCL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进驻,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集群在水口加速形成。2021年、2022年水口街道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考核取得满分。

抓土地收储。水口街道举全办之力,全面发动街道、村、组三级党员干部作为土地收储的“冲锋员”“战斗员”“宣传员”,妥善解决了鹿岗村历史征地遗留问题,促进鹿岗片区征拆工作提速增效,确保鹿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交地及TCL、华润、力王高科等重点项目动工建设,做到“地等项目”。同时,同步推进东江湾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惠湾高速(惠城段)、江滨路、水口大道北段等道路征拆工作有序进行,力争按时完成交地任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水口街道已完成土地收储约1200亩,完成东江湾产业园年度交地任务的80%。

“接下来,水口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李文军说,预计2025年,水口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具体来说,就是要抢抓“丰”字交通主框架、东江湾产业园等千载难逢的机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紧盯省市区重大战略规划布局,积蓄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后劲,打造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并配合做好惠湾高速、机场路、江滨路、水口大道北段等市政道路土地征拆和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畅通水口交通路网,营造浓厚的营商环境氛围。同时,配合完善辖区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为辖区企业吸引与留住人才解决工作、家庭等后顾之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水口”。

建设7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

“水口区位优势明显,道路交通便利,农业资源较丰富,在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较为广阔。”李文军说,推动镇村经济全域发展,水口街道瞄准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

从万年村开始,整洁的柏油路将沿途乡村和圩镇串联起来,路口的特色村标、白墙灰瓦的村居外立面增添了乡韵……日前,水口街道“东江湾畔·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建成,水口圩镇也达到“宜居圩镇标准”。这是水口街道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升美丽乡村品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全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水口街道“东江湾畔·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全长约30公里,涵盖7个村和1个圩镇。示范带沿线串联起东江湾产业园、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绿湖花卉产业园等产业项目,拥有下源、万卢、万年、新民4个革命老区村的特色资源,具有较好的创建基础。这条示范带规划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景村融合,着力构建“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园区、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新模式。

与此同时,水口街道近年来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东江湾产业园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辐射作用,坚持“能商则商,能游则游”发展理念,以“借园发展”为导向,引导园区企业通过以订单收购、综合服务、租用土地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就业,让村民腰包真正“鼓起来”,推动镇村经济全域发展。

接下来,水口街道将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建设带动工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的辐射作用,通过工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全面激发各区域内生动力。

“目前,我们将辖区17个行政村按照集聚提升类、一般发展类、城乡结合类进行分类。”李文军介绍,在分类的前提下,对各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队式发展,预计到2025年,水口将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7个以上,打造农业品牌10个以上。

此外,通过“党建+美丽村庄建设”的“巧融合”,深化“党支部带头、驻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的“三带头一参与”模式,水口街道将全力创建姚村村、樟霞村和新民村等3个精品村项目,催生乡村美丽蝶变。

党建引领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精细化

“你感觉咱村子里人居环境还有啥需要改善的吗?”这是水口街道驻村工作团队走村入户联系群众的一幕。每周三,驻村工作团队都会利用半天的时间走访各家各户,了解群众的家庭生活情况,关注生产生活安全隐患、“两违”等问题,既为增进党群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大大降低了纠纷矛盾发生率。

作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水口街道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村庄面积大、人口多,社会矛盾问题错综复杂,基层治理任重道远。为加强党建引领,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强化基层治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水口街道优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路径,在各村(社区)探索成立了驻村工作团队,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去年以来,驻村工作团队通过挂图作战、一村一策等方式,协调各方资源为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的张村村、鹿岗村、澳背村量身定做“脱贫之策”。目前,全部17个行政村完成村集体收入实现“10万+”目标。

同时,驻村工作团队定期主动下村到组入户开展入户访谈、安全巡查、人居环境整治等,并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5000余户,排查燃气、危房等各类安全隐患3000余项,慰问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000余人,完成民生服务项目98项,解决矛盾纠纷50余项。

在水口,一张党建引领民生服务的“大网”正在铺开,辖区党组织的帮扶作用进一步凸显。例如,新民村驻村工作团队为一户单亲困难家庭联系热心重庆医药企业募集助学资金1.1万元,解决了孩子上幼儿园的难题;洛塘村驻村工作团队在洛塘小学路口安装太阳能警示灯,保障学生通行安全;万年村驻村工作团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道路硬底化,解决了群众多年以来出行难的问题等。

“接下来,水口街道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李文军介绍,辖区将以“党建+网格+治理”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预计到2025年,打造“党群便民服务站”3个以上、“党员红色驿站”及“红色物业”示范小区4个以上。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梁晓婷 彭丰鹏 温伟成 邓宇倩

【图片】水口街道提供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