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众多老行业、老行当。这些独特的民间老行业、老行当,以及由这些行业行当衍生的老行规、老行话,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民间老百业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潮汕亦然。
潮汕刺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潮绣与广绣合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是潮汕地区主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以其精湛的手工而著名。潮汕姿娘仔秀气贤惠,是绣出来的,因为旧时的潮汕姿娘仔,从十一、二岁起就学习、从事刺绣。在潮汕,各家各户的姿娘仔都擅长刺绣。关于潮绣的起源,民间流传二则故事。
其一、“绣花姑娘传仙艺”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凤城(即潮州)外凤凰塔下的凤凰洲,住着一位凤珠姑娘。凤珠姑娘心灵手巧,能裁布,能缝衣,后来又想学挑花绣鸟,只是苦无良师指点。一天,她听说天上有位凤凰仙姑,降临凤凰山顶,在描人间美景,绣江山秀色,便决心前去求仙学艺。
凤珠姑娘手持花篮,篮里放着白绢和针线,放着糕饼和果品。拜辞了爹娘,告别了乡亲,沿着凤溪水,登上凤凰山,来到乌岽顶,转过天池旁,再攀凤鸟髻,一路上不见仙姑踪迹。
忽然,凤尾丛中闪出一个老妇人。老妇人衣衫褴楼,步履艰难,走到凤珠姑娘身边,向她求讨吃的。凤珠姑娘看见老妇人可怜,就给她—块饼。老妇人吃后还伸手要讨,凤珠姑娘就又给她—只。老妇吃后,又伸出了手,说她有几个女儿在挨饿,要讨花篮里所有的糕饼和果品。凤珠姑娘想,我就吃野果野菜好了,便把糕饼和果品全给了老妇。老妇拿了一声不响,转身就不见了。
凤珠姑娘饿着肚子又赶路了。过了一会,天上吹来一阵清风,飞来一只凤凰。凤凰落在凤珠姑娘的身边,轻轻地把身子一摇,立刻化成一个女子,凤珠姑娘一看,知道她就是凤凰仙姑,就立即跪下说:“凡女凤珠,来求好心的凤凰仙姑传艺,请仙姑赐教!”凤凰仙姑说:“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我愿教你绣花。但这是天机,不可泄露,你学会了要是教给了别人,就会两眼失明。”凤珠姑娘听罢,连连磕头,发誓要永守秘密。于是,凤凰仙姑就随手扯起两节青藤,扎了两个藤圈,做成了一个圆花规,又从凤珠姑娘手中接过白娟,挟在两个藤圈中间,白绢立即变成了一面绢镜。她再从发髻中拨出一根闪闪发光的宝针,叫凤珠姑娘的凡针突然金光闪闪,变成了宝针,然后她绣一针,凤珠姑娘跟着一针。绣呀绣,绣得鱼会摇头摆尾地游,绣得鸟会啁啁啾啾地叫,绣得山花香喷喷,绣得泉水涓涓流。凤凰仙姑说:“你学成了,可以回家去了。”话刚说完,便又变成了一只凤凰,将凤珠姑娘驮回凤凰洲。
凤珠姑娘能绣花的消息,霎时传遍凤城内外,四乡六里的同寅姐妹纷纷来请她传艺,她不肯,邻里婶姆上门各她学艺,她拒绝;父亲骂她太绝情,母亲说她太自私。她痛苦,流泪,最后只好横下心来,说了一声“也罢!”她教大家扎花规,教大家凡针变宝针,教大家学针法,把凤凰仙姑教她的手艺都传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久,潮州姑娘都学会刺绣了。凤珠姑娘泄露了天机,触犯了天条,玉帝便命令雷神把她的两只眼睛打瞎了。
其二、“姑嫂鸟”
传说有一对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嫂,不论是什么样的花,只要她们见过就都能绣出来,而且绣得活色生香。
她们设想要绣尽天下花朵,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描绣,其它的花都绣过了,唯独杨梅花还没绣成,因为杨梅花开在三更,而且即开即谢,谁也没有见过。
在一个晚上,姑嫂俩相携而行,带上花规(用软木圈成圆形,钉实,用来固定绣花布的工具)等用具,夜上山顶,等待杨梅开花。她们的衣裳都被风露打湿了,在千等万待中终于熬到了杨梅开花,她们欣喜若狂地绣了起来。
突然一阵强风吹来,山林里跳出来一只猛虎,张开大口就咬嫂子,鲜血染红了花规。姑姑吓昏了,醒来时已不见了嫂子,她手捧着殷红的花规,一边痛哭一边叫唤着:“嫂啊,嫂啊……”走遍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最后化成了一只杨梅鸟。
从此以后,每当杨梅花开的时候,人们就会听到绵绵不绝的悲啼声——“嫂啊,嫂啊……”人们都叫它姑嫂鸟。
“绣花姑娘传仙艺”与“姑嫂鸟”这两个故事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潮绣有很久的历史,潮汕人十分喜爱刺绣。
潮州凤南乡有个山村,名叫“碗窑”;村里住着几十户姓蓝的畲族人家。“碗窑村”一名的由来有个民间故事。
传说几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并无人烟。离这里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村落,村里只有一家姓蓝的。蓝家夫妇,生有一子,取名蓝创裕。这孩子从小聪明伶俐,入学读书,先生一教就会。
蓝创裕同班有个林少爷,是村上财主林大爷的儿子,生来愚笨,书读三四年,字才识几个。林大爷非常妒忌蓝创裕。一天,林大爷找教书先生出气,斥责先生偏心,只顾教蓝创裕,不顾教他的儿子。先生说:“我怎敢偏心呢?今天我教一课,明天这姓蓝的已能背诵下一课了,这能怪我吗?”蓝创裕聪明,林六爷听说过,故此未敢再说什么。教书先生见林大爷沉着脸,又说:“我看蓝家那小子并不比你家少爷聪明,是村里的灵地叫蓝家占去了。你看那蓝家的房屋,背靠笔架山,门朝墨砚塘,笔砚俱备,自然会出才子!”林大爷听了脸色稍缓。
教书先生见话说对了,便又献计说:“嘻!大爷,把蓝家房地讨过来不就成了吗?安上太公的灵穴,何愁林家不出贵人?”此后,蓝家便发生一连串不幸的事情:鸭子下塘去,便不见回来;耕牛上山去,人一走开便滚下山死了;刚种下的庄稼,叫人拨了;创裕上学读书遭人打……逼得姓蓝的一家呆不下去了,只好搬到荒山去重新砍竹割草盖房子,挖泥砌窑烧碗碟。蓝创裕没书读便跟着爸爸学做瓷碗。
蓝家搬走后,林大爷毁了他的房子,挖穴造墓,迁葬下他父母的棺木,满望林家出贵人。可是那林少爷照样还是个草包,林大爷眼看儿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又见蓝创裕碗窑生意兴旺,眼更红了。
一天,林大爷带了家人找蓝创裕的父亲说:“你家祖上欠我的债,今天你又占我的地,挖我的泥。泥要钱,债也要还,若还不起就把碗窑归我。”林大爷霸占了碗窑,烧出来的碗只只都是残缺不全的。他亏了本,又气又恨,索性把碗窑毁成了平地。林大爷死后,不上两年,家业便叫林少爷毁得干干净净。
碗窑被霸占,蓝家父子上山砍柴,下水捕鱼,开荒种地,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后来家业又兴旺起来,这里又成了有几十户人家的村落了。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便给这村落起个名字叫做“碗窑村”。
这个故事向我们提供的文化信息是:潮州陶瓷生产有悠久的历史。
旧时潮阳(今潮南区)上东埔村有不少人从事“木工”职业,经常要祭拜“三舍爷”。这里面有一个传奇故事。
明朝年间,蔡东兴避难到上东埔村地界。有一天,他到一片树林中拾木柴烧火。也许因为太累了,他就靠在一棵树下打起了盹。朦胧中,他仿佛来到了树林的深处,发现有一间小木屋,屋前一个壮硕的大汉正全神贯注地制作木器。只见他一会用斧头劈开原木,一会用刨光刀刨光表面,一会又用锯子将多余的木料锯去……没多久,一件精美的木器就呈现在蔡东兴面前。蔡东兴见状大喜,忙上前向那大汉请教,那大汗也不吝啬,便将木器的制作的方法以及工具的用法一一如实相告。蔡东兴听得如痴如醉,直到他的妻子出来寻找他,他才猝然惊醒,刹那间,小木屋、大汉都消失不见了,而蔡东兴依旧靠在树下,这才知道是南柯一梦。
回到临时住处,蔡东兴把发生的事情向家人说了一遍,大家都认为老爷显灵保佑,于是决定定居下来,并把这一天定为“斧头爷生”。因为大汉传授蔡东兴三种制作木器的主要工具,于是称之为“三舍爷”。从那以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七这一天,全村人携带祭品到老祠堂拜祭“三舍爷”。祭品包括三牲六果,三牲即三种家畜:鸡、鸭、鹅;六果即六种水果,具体何种水果不限,只要凑足六种即可。
虽说这个传奇故事不一定可信,但上东埔村的木匠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村里主要的经济支柱,养活着全村人。
能工巧匠传奇故事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直接反映。主人公一般都被说成是重要器具的发明者,重大建筑的营造者,如鲁班被说成是很多古代重大工程的建造者,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蔡伦是纸的发明者……人们编撰出很多故事来传扬他们发明某个行业或某种器具的过程,夸饰他们高超的技艺与美好的品德。由于民间传奇故事的影响,他们也往往被相应行业当做祖师来崇拜。潮汕民间除了承接鲁班等全国性流传的能工巧匠传奇故事外,还创造了本地能工巧匠的传奇故事。
潮安大吴泥塑是潮汕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已有700多年历史了,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中国三大泥塑”。吴潘强是大吴泥塑的著名艺人,民间流传着不少他的传奇故事。“捏‘双咬鹅’”是一个反映吴潘强如何成才的故事。
光绪年间,潮州浮洋大吴村有个人名叫吴潘强,他自小就喜欢手里拿着一团泥巴,一会儿捏成老人小孩,一会儿捏成猪鸡狗。他眼力好,手指头灵,捏的东西没十分象也有八成象。
十岁那年的一天,吴潘强被父母打骂,坐在门槛上哭。这时,门口两只大鹅,突然“嘎嘎”大叫,相斗起来。吴潘强一见,便止住哭,两只眼睛看得直勾勾的,又把手中的泥团捏起来。不指头捏呀捏呀,片刻间就捏出了两只泥鹅,你咬我的头,我咬你的颈,死死扭在一起,跟门口那一对真鹅简直是一模一样!站在旁边的父母都看得笑出了声。吴潘强就这样不断地捏着,后来成了闻名的泥塑大师。
“鸟笼挂师爷头”是一则描述吴潘强智斗潮州府有个师爷的故事。
潮州府有个师爷,听说吴潘强捏泥翁仔捏谁象谁,就请他来为自己捏头像,价钱讲定为二十个龙银。那天,吴潘强带了一块泥巴,来到师爷府上,坐在炕床个达与他喝茶聊天,一边把手藏在茶几下捏泥巴。茶过三巡,吴播强已把一个头像放到师爷面前。师爷想,才喝三盅茶功夫,你一个臭泥匠就赚了二十个龙银,投那么容易!于是他接过泥像说:“捏得不象,这钱不能给你!”吴潘强说:“既然不象,就不要它。”他抱起头像,透门直出。
隔日,潮州城可热闹啦,都说师爷的头挂在城门上面的鸟笼里,成千上万的人在城门脚下观看。师爷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便叫人把吴潘强找来,气势汹汹他说:“吴潘强,我要告官,告你戏弄我!”吴潘强说:“你不是说那个头龈得不象你吗?既然不象你,怎么说我戏弄师爷?我捏的头像,爱挂哪里就挂哪里,与你何干?”师爷听了自觉没理,赶快说:“象我,象我!是我的头像,快把它取下来!”吴潘强说:“既然象你,工钱就得如数付给。”师爷为了取回头像,只好二十个龙银照给。
此外,潮汕民间还流传着“捏豆渣猴”与“捏总兵像”二则故事。“捏豆渣猴”故事体现吴潘强精湛艺术;“捏总兵像”故事以吴潘强气煞潮州总兵方耀为内容,展示他不畏权贵的气概。
铜锣是潮州音乐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制作铜锣在潮安有较长的历史传统,也出了不少制作铜锣名师。方潮盛就是其中之一,民间也就有着关于他制作铜锣的故事。
解放前夕,诏安一潮剧团的大深锣(俗名叫深波)的音质沙哑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济于事,后闻名前来请方俊仕修理。
方师傅一听试音便知道此锣在剧烈颤抖时被人突然用掌强按中部,使声波骤止,剩余的冲击力瞬间改变传播方向,严重干扰了外环域的传递线路,从而导致音质纹乱沙变。方师傅因要赶制别人的锣件,二话没说,拿起定音锤,对准受伤的环域反其道而槌之,像追打跳蚤一样向锣中间靠拢,最后一锤向中间重击,便对锣主说:“好了,请交100文钱。”来人拿起锣一试,声音不再沙哑了,完全像原来一样洪亮。但转念一想:我做一夜戏,嗓子都唱破了,手脚都累酸了仅得到30文钱,你三两下锤就要赚100文,锣锤太重了。他只付了几文钱就要走。
方师傅见他没按价付款,一手拿过大深锣,对准底部一槌,手掌强按对面,这大深锣又沙哑了。来人依样画葫芦,学着方师傅的动作,有榜有眼地敲打,可大深锣还是老样子,听得自己都十分厌烦。
方师傅可怜他满头大汗,便劝道:“我为了学会这技术已经打破了好几个锣,花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收你这100文,补不上我用掉的锣锤。你若嫌贵,等你把这大锣打烂了,到时技艺学不到,锣又坏了,这样是不合算的。”来人深感愧疚,重请方师傅修锣。方师傅又是刚才那几下,锣声又铿锵如旧。来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道:“闽粤绝无仅有的一锤定音高手啊!”以后他逢人便讲,方俊仕及方潮盛铜锣的名声远扬。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围绕着他们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潮汕民间流传的名医传奇故事相对较少,主要是怪医丁成发的故事。
有一次丁成发出诊,路过一个乡村,一群孩子正在龙眼树下玩耍,看见他骑着一头驴子,就齐声叫道:“猴骑驴!”这时正是炎夏,丁成发想到树下乘乘凉,便让驴子朝龙眼树走去。孩子们误认他是有意追过来责骂,立即四处逃跑。有个小男孩爬到树上,心一慌,从树上栽下来,跌得不省人事,连脖子也缩进去了。丁成发看到这个情形,立即翻下驴来,把他弄醒,还给他敷了伤药,可是还没有让他的脖子伸出来。孩子的父母闻讯跑来,一见孩子的模样,放声大哭,苦苦哀求丁成发医好孩子再走。丁成发厉声说:“顽童治愈有何益,让他做只缩头鳖吧!”临走又说:“你们把他活埋好了。先埋他下半身,埋好就走,晚上再来看看吧。”说完骑着驴子就走了。
孩子的父母知道丁成发治病的脾气,只得照他的话埋孩子。孩子吓得惨叫着,使出吃奶的力气挣扎着,埋到半身,父母就捂着脸跑回家去。到了晚上,孩子的父母正想跑去看个死活,刚一开门,“缩头鳖”已变成“伸头鳖”,高高兴兴走回家来了。原来敷伤药加上“埋下半身”,是丁成发治缩脖子的妙法,只是他不给说明白罢了!
又有一次,潮州城内有一家姓吴的富人,媳妇过门不久就跌伤了右手臂,请丁成发去医。丁成发一看,是右肩骨脱臼。丁成发知道她在娘家是千金小姐,到婆家又是贵妇人,一贯养尊处优,娇惯成性,要给她施行肩臂骨复位手术,一定会治痛,叫得死去活来,不能和医生配合,手术很难成功,所以他就对吴家的人说:“我要为病人做一个诀术,驱除病魔。”他叫人搬来一架长梯,安靠在墙上,让病人一格一格地爬上梯顶,吴家媳妇照他吩咐用左手扶住楼梯,慢慢地登上去。吴家的人没有看见丁成发摆供品,烧香烛、钱纸,也没有见他画符念咒,不知他到底要做什么“诀术”,心中好生诧异。只见当吴家媳妇刚爬到半梯时,丁成发突然对她喊道:“我要脱掉你的裤子!”话刚出口就真的动手要扯她的裤筒。她感到受了侮辱,又气又急,骂声:“老狗!”急忙转过身子,尽力将那只脱臼的右臂伸下来,想拉住裤子。吴家的人见状很生气,正要发作,只听得“卡察”一声,臂骨复原了。这时,丁成发松手,笑着说:“好了,下来。”那贵妇的手臂果然转动自如了。至此,贵妇人和她家里的人,才明白了丁成发做的是这样的怪“诀术”,都诚心地佩服他的医道高超。
丁成发医术高明,但脾气和医法都有点古怪。正是因为如此古怪,民间才热衷,才编造故事予以传颂。
旧时南澳民间流传一个“猴药”的故事。
清朝初期,南澳岛西部的长山尾,生活着一群猴子。这里住着一户农家。他所种的番薯,经常被猴子挖掉,十种九无收。
一天下午,这户农主埋伏在田边的草丛里,想袭击一下猴子。黄昏时,果然有一群猴子,从山那边跑到田里,挖吃番薯。他乘猴子不备,跳将出来,舞起锄头,对猴群猛扎。猴群遭此突袭,吓得四处奔跑逃命。有一只小猴,因被农主第一锄击伤后腿,奔逃艰难,被活捉了。农主把其头按进坑里,将它淹死,然后,随意丢在山坡上。
翌早,农主重来番著田,发现那只死猴子不见了。四处寻找,未见踪影。他深感诧异,为了解开这个迷,他想出一条妙计。
几天后一个早上,猴群再次闯进田园。农主用同样方法又捉到一只猴子,把它淹死后同样弃在山坡上。夕阳西沉,山野静悄悄的。一只母猴跑来了。它东张西望,见四下无人,便跑至死猴身边,用一种什么东西,往死猴的口鼻抹了抹。一会儿后,奇迹出现了一一死猴变活,站了起来,跟着母猴,扬起四腿,向着猴洞方向跑了。
死猴被救这一切,都被埋伏一旁的农主窥见了。他已获知,是母猴救活了死猴的。但母猴是怎样救活它,却无法知道。为此,他又想出了办法。
过了一些日子,一个近午,农主又突袭猴群,把一只脚被薯藤缠倒的猴子捉了,并淹死它。他照样隐蔽在一旁观看。
傍晚,母猴又偷偷摸摸跑来了,又用同样方法救死猴。农主跃身挥槌,猛扑过去,吓得母猴惊叫一声,一溜烟跑了。
农主并不追赶,俯视地面,只见在死猴头部附近地上,发现了半叶没被咬烂的青草,但辨不出是什么青草。
隔天,他拿这半叶青草,踏遍青山,太阳挨西时,才在一个深谷里找到了这种青草。
不久一天,附近有一渔人,不滇跌落海里淹死了。他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往山上采了这种草药捶烂,在死者的嘴鼻抹了抹,让草汁滴进死者口里。一会儿,溺死者终于活转过来了。
这一下子,农主出名了。岛上,不论在山塘或海中,那里有人溺水停止了呼吸,就请他去抢救,都一个个死而复生。自此,人们惊叹他的神奇医术,免不了重金酬谢。
他虽然发财了,但他妻子不会生育,既没有儿孙可传授猴药,又不愿传授给别人。而且,他为了猴药不被第二者识破,还找寻到深谷中的猴洞,把猴群驱赶下深洞,将它们唯一赖以上落的树藤斩断了。猴子再也无法爬起来,一只只饿死在深洞之中。猴在南澳岛自此绝种了。这样,猴药成了他的独家秘方。
后来,他自己不幸跌落水中淹死。因为没有人懂得这种猴药,而没法抢救他。猴药也因此失传了。
在我国传统社会,民间老百业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老百姓谋生的手段,为老百姓提供生活方便,由此而有了老百业的种种故事。潮汕民间老百业的故事还有多多。老百业主要在于“老”字。因其老,百姓对它有感情;因其老,民众爱记忆。而今社会发展发达,不少老百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的正在行将消失,或许,能够让我们记住老百业的,就是它的故事了。在这种意义上讲,讲好老百业的故事,是传承老百业的一种途径。
在我国传统社会,能工巧匠是智慧人物的重要代表之一,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能工巧匠传奇故事,成为民间文学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内容。聪明的潮汕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类型都有出产为老百姓传颂的能工巧匠。传统社会潮汕民间能工巧匠的故事已是过去式,新时代我们需要新型能工巧匠,新时代的能工巧匠能否创造丰富精彩的故事吗?我们期盼,我们坚信!
作者:陈友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