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伤自残
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自残事件屡屡发生。暑假以来,此情况更是有增无减。看着那些手臂上布满刀痕、烟疤的照片,我们很难把它和处于花季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对青少年自残有着诸多误解,家长们更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孩子要用这种方式来伤害自己。他们认为是孩子不懂事,或者是盲目追风耍酷,却不知道他们像生活在孤岛中,万般窒息下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行为和情绪表达无能、情绪调节困难悉悉相关。所以,与其说青少年更容易用自残的行为伤害自己,不如说他们相比较别的群体,更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什么是自残
青少年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个专属名词叫自残(非自杀性自伤),是指故意对自己实施有害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始于青少年早期,常见形式一般用尖锐物体(例如:美工刀、修眉刀、发夹)切开或划伤皮肤,用头撞墙、用力咬自己、食用不能吃的食物、烧烫皮肤(通常用香烟)等。他们常在相同部位制造多个伤口,如在可见和/或可接触的部位(如前臂、大腿前部),这些行为经常反复,导致大面积划痕。尽管有时使用的方法与那些自杀方式重叠(例如:用剃须刀片割腕),其实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不打算采取致命的行为。
自残背后的心理诉求
如果我们能明白他们自残背后的心理诉求,或许就可以看到他们那颗无助的心。
01、自我攻击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极度压抑,使他不能对别人发泄,最后只有调转枪头,攻击自己。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家长就眉开眼笑;当孩子考砸后,家长就苦口婆心地轮番讲大道理。特别是上初、高中后,家长更是对孩子过分关注,一再强调“学习第一,其他的不重要”。孩子除了每天应付学校的各种学习任务外,就连周末也没有喘息的时间,连他们最喜欢的打篮球、跳舞等等都被取消了……
只要孩子一反抗,家长就会以“都是为了你好”来堵住他们的嘴。久而久之,“懂事”的孩子不愿、不能、不懂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愤怒,只能用利器在自己手臂上划下去……看着血往外冒,孩子可能突然会觉得心情好多了,之后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他/她就会采取这种方式来舒缓自己。
这种自我攻击的本意是孩子在进行自我惩罚,他在惩罚那个糟糕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令家长满意;同时,他也惩罚自己的懦弱,为什么不敢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
02、缓解痛苦
自残无疑是疼痛的,但它在青春期,却像是一种变态的奖赏,研究表明,消极情绪越多,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就越强烈。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这样做我会舒服一点。”
“不知道为什么,当血流下来的那一刻,我感觉平静了许多。”
“划下去的时候一点都不痛,反倒觉得很舒服,感觉解脱了。”
这是孩子通过自残,来感受身体的疼痛和流血,带来心理上对痛苦的缓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于这个世界。
03、终止冲突
其实很多孩子也知道自残是种不好的行为,会让家长担心,所以一般孩子都是在私底下进行这种行为,很多家长也都是在偶然的机会,才发现孩子自残的秘密,但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当着家长的面进行自残。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激烈冲突中,因家长说了极端的话,致使孩子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其实,孩子的潜台词是:“虽然痛在我身,但更痛在你心,我都被你逼成这样了,你还敢继续逼我吗?”他们是在无意识中以自残行为来尝试中止和家长的激烈冲突。
自残行为的三大诱因
家庭环境。青春期的孩子,不论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够健全,正处于身心“断乳期”,内心非常渴望家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没有及时觉察到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还是用指责、干预等高压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就会像一根弹簧,你越压迫,他越叛逆。
当家庭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长期失调,家庭关系不和睦甚至被人为地复杂化时,孩子缺乏关心和尊重,亲子关系生疏,就会造成他心理扭曲,选择用自残的方式逃避问题。
缺乏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性传导物质,它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可以帮助人们调节各种情绪问题。如果孩子大脑中缺少多巴胺含量,可能会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自残的行为。
模仿心理。青少年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情绪起伏变化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模仿周围的同学,很容易受到暗示而从众,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当他们看到身边的同伴有自残行为,或者被网络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信息误导后,可能会因为觉得这种行为很“酷”,从而进行效仿。
孩子,让我帮助你
01、“看见孩子”:引导孩子宣泄过激的情绪
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内心比身体更加脆弱,更容易受伤,家长要学会靠近孩子的心,运用同理心,站在他的立场替他发声:
“你一定是非常痛苦才这么做的吧,很抱歉爸爸妈妈这么久才知道你的痛苦。”
“下次感到痛苦的时候,请不要再伤害自己,让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克服好吗?”
全然地接受孩子,把自己对他的爱用行动、语言、表情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让他/她可以毫无负担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02、了解孩子自残原因,对症下药
青春期的孩子,感情细腻敏感且情感丰富,面对学习压力、长辈和同辈间的社交压力等因素时,由于前额叶皮质并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自残行为。
很多自残的孩子,平时看起来往往是最乖的孩子,他们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在同学中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也是最让父母掉以轻心的一类孩子。
但这样的孩子,却常常会因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而伤害自己,比如暗恋某个男生,家长答应自己的事情没做到……
家长只有深入了解孩子自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03、战略上把他当成病人,战术上把他当成正常人
曾经有过自残行为的孩子,在性格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敏感多疑、爱钻牛角尖、孤僻等。
所以家长在战略上要引起重视,内心要把孩子当成“病人”去疗愈,但在战术上要把他当成普通人。
不要用太过同情的态度去关心他,更不要逢人就诉说自己的烦恼,把孩子的事情搞得人尽皆知。这样只会增强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让他更加自暴自弃。
只有家长对他们充满信心,孩子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每一个手臂上布满伤疤的孩子,他真正的伤口,在内心深处。孩子的心理生病了,根源大多在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孩子出现问题了,根源应该从家长身上找。
来源: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白云心理
录入:南海区家促会桂城办事处 周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