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风机:“追风者”何以御风而行?|狮山调研

南方+ 记者

1

1

1

在广州,地处商贸中心的正佳广场人如潮涌;在江门,国内首个第三代核电EPR技术在台山核电站得到成功应用;在佛山与广州之间,广佛地铁线穿梭往来,承载着广佛同城的美好愿景。这一幕幕繁荣兴盛的场景中,都“藏”着南方风机的身影。

从民用建筑的通风设备,到地铁、隧道工程的通风系统,再到核电站的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作为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行业的引领者,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方风机”)以自主创新,一次又一次挺进行业新赛道,为不同行业解决看不见、摸不着却离不开的“空气”问题,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走进南方风机位于南海狮山小塘的生产厂房,各产品线均在满负荷运作。南方风机董事会秘书王娜透露,近两年受益于核电重启、国家大基建等利好因素,公司在手订单量达历史高位。

近日,南方风机成功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审核,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称号。面向未来,南方风机依然是那位锐气十足的“追风者”,努力在新的风口上御风而行。

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创新,一次又一次挺进行业新赛道。图为南方风机位于南海狮山小塘的生产基地。企业供图

1

走出传统风机“红海市场”

“公司成立35年以来,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业务拓展,第一次是从民用建筑通风向地铁、隧道工程通风领域拓展。”王娜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跨越尤其考验公司决策层的眼光与决心。

到2000年前后,南方风机已深耕民用通风领域十余年,尽管其在市场开拓上已占得一席之地,但由于民用建筑通风这条传统赛道技术门槛较低,大小风机厂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彼时的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

面对原有的“红海市场”,南方风机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恰逢2000年以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家先后审批了深圳、上海、广州等十几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相应地,地铁、隧道通风领域也迎来了海量的市场需求。机遇当前,南方风机的决策层毫不犹豫地选择挺进新赛道。

2000年中标广州地铁二号线通风工程,标志着南方风机成为首个进军地铁、隧道工程的传统风机厂,这也是南方风机首次正式涉足国家重点大型工程。

“虽然都是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但地铁、隧道的和民用建筑的还是不太一样。”南方风机总工程师汪义玲专注于通风设备研发和制造20余年,她举例说,地铁中的隧道区间隧道内用消防排烟风机应在不低于250℃气流通过时连续运转60分钟无异常现象,当时南方风机并无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并且外面从事高温验证的机构都比较少,公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行业的引领者。图为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设备。企业供图。

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行业的引领者。图为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设备。企业供图。

南方风机技术团队先是集中力量,将全进口的广州地铁一号线有关通风设备研究了一遍,又安排技术骨干飞赴英国,到一家先进的地铁通风制造商进行考察,用半个月的时间学习产品部件的制作工艺和相关验证过程。

“我们看了一遍后,回来再自己摸索,制造了大量的产品模型,并特意建造了CNAS实验室,对每款模型做了成千上万次力学实验、高温实验和多角度的气动性能实验等基础验证。如此大的投入,这在当时同行中极为少见。”汪义玲说,从产品开发到搭建耐高温实验平台,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南方风机技术团队成功做到让隧道排烟风机在280℃的气流介质下能够安全运行2个小时以上。

正是靠着这股死磕技术创新的狠劲,南方风机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保障了广州地铁二号线顺利安全投入运营,也促进和加强了地铁通风国产化。

从广州地铁到深圳地铁,再到全国各地的地铁线路,南方风机的地铁通风设备遍地开花。由此,南方风机也开始积累起过硬的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现场综合管理能力,筑起了企业的“护城河”。

1

核电通风赛道的新选手

在地铁、隧道领域稳住阵脚后,南方风机又开始追逐新的风口——核电通风领域。

2005年后,我国进入大举推动核电设备国产化的阶段。再一次,南方风机的决策层敏锐发现了巨大的市场潜能,决心投身核电通风产业。

在2006年,南方风机签订首个核电项目。不过,企业要想进入核电通风领域,必须按照规定流程取得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面对苛刻的条件、复杂的流程,南方风机管理层并没有退下阵来。对内,公司组建专业团队,攻克核电技术壁垒;对外,企业一边对标学习,建立核电质保管理体系,一边引进新工艺,建立核电产品生产线。最终在2009年,南方风机成为通风行业首个获得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喝到了“头啖汤”。

进入设备研发制造阶段,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再次阻挡了南方风机的前进步伐。

“在核电通风领域,产品必须保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两个第一’缺一不可。”汪义玲说,根据这一设计制造原则,技术团队会对每个产品开展更多的性能验证或鉴定,包括:气动性能试验、超速试验、长时间连续运转试验、轴承寿命计算、转动件力学分析验证、密封性试验、抗震试验等,确保相关部件可以在一定的超负荷范围内正常运转,保证其安全性。

在核电领域,第三代核电EPR(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吸收了过去40年国际上积累的压水堆核电机组运行经验,性能指标远超第二代核电技术。该项技术在国内被首次应用在台山核电站项目中。南方风机作为该项目实施环节的核岛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与设备制造集成总承包单位,也必须克服新一代核电技术标准对通风系统的新要求。

“比如原来电机可以通过皮带、联轴器带动叶轮转动,EPR技术要求电机直接驱动叶轮,即叶轮转速与电机转速相同,无法通过皮带轮调节风机的气动性能,需要开发更多的模型机满足项目需求。同时对于气动参数大的风机,叶轮的重量由电机承受,有可能出现启动转矩不够或叶轮刚性不足的问题。”汪义玲说,技术团队带着问题出发,从材料、工艺等关键环节着手研究,最后成功研发出由电机直接驱动的叶轮直径达1.4米和1.6米的核级离心风机,均为国内行业首创。

通过参与台山核电站建设,南方风机的研发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8种产品均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成果落地实施后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课题验收。

截至目前,南方风机几乎参与了国内已建或正建的所有核电站项目,累计项目总数近20个,赢得了业主与用户的一致认可。

1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投资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意即通过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保障收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南方风机一边始终专注通风领域,一边通过不断拓展产品线,做到投资产品组合分散化,为当前一轮强劲增长奠定了基础。

核电通风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放缓核电项目建设,国内核电产业发展一度按下“暂停键”。对此,王娜算过一笔账,核电站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设备年销售收入一度占公司年销售收入的过半份额,2011年后开始逐年下降,最低谷时占比只有10%—20%。

这一时期,大型工业民用建筑、地铁、隧道等领域的通风设备销售,稳住了南方风机的基本盘,也让企业技术团队沉淀下来,持续攻克技术难题。对此,汪义玲说,无论经济形势是怎样,20多年来南方风机始终做到R&D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20多年来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做到R&D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图为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设备。企业供图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重启核电站项目,南方风机的核电站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设备的产销逐步恢复,订单出现了爆发性增长。

面向未来,王娜认为,核电通风市场仍然大有可为。一方面,核电相比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稳定性,也能大规模发电,既可以从沿海核发电扩展到内陆核发电,也可以推动核电走出去,放眼全球布局;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核电具有广阔前景。

“另外,城市不断发展,包括地铁、高速等交通需求会越来越大,交通领域的发展也会持续带动通风设备的采购和销售。”王娜表示,在此背景下,目前南方风机的策略是练好内功,努力在现有的领域发光发热。

为此,在南海区和狮山镇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南方风机的管理层已积极行动部署。近期南方风机已着手从局部开始探索数智化转型。今年5月,南风股份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获南海区首批“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209万元立项支持,以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关键零部件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制造。

随着南方风机在近日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称号,王娜表示,未来,南方风机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不断对产品、技术进行升级迭代,持续满足市场及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做好专业领域内的“小巨人”,更好地发挥公司在行业内的标杆引领作用。


调研手记

科技自立自强,企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梳理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方风机”)35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南方风机抢抓到两次国产化技术替代的机遇,一次是地铁、隧道通风领域的技术国产化,一次是核电站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的技术国产化,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一步一步走来,最终掌握了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走向了新风口。

而不论环境如何变化,围绕通风领域这个中心,掌握核心技术的南方风机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不断开拓细分市场,通过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构筑起一道又一道企业的“护城河”,让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南方风机的每一次成功并非偶然,背后还体现出企业决策层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及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战略眼光。这让南方风机每次在关键抉择上都选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子。

在企业3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要看到佛山各级政府给予南方风机的支持。南方风机在南海四次易地建厂,期间一度萌生意向迁往外市。通过南海区、狮山镇两级政府的深入沟通,积极协调对接资源,南方风机在南海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南方风机在南海大地上把根扎得更深,成长得更茁壮。

撰文 林洛峰

 制图 严经纬

阅读更多:

专题|聚焦2023年狮山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调研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